[发明专利]路基结构及轨道交通设备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61004.9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0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9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华;屈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B2/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邹丹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基 结构 轨道 交通设备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风沙防治领域,具体涉及路基结构及轨道交通设备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风沙灾害是严重影响铁路安全运营和制约铁路在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兰新高速铁路是我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和风沙区的高速铁路,途径安西风区、烟墩风区、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和达坂城风区等五大风区,大风区风、沙灾害是其安全运营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相比,具有线路平整度高、曲线半径大,运行速度快等特点,因而较难避绕风沙灾害区段,潜在的风沙危害大,且对风沙防护效果要求高。
兰新高速铁路修通后,根据以往普通铁路的防沙经验设置了挡风墙、石方格、“Z”字形高立式阻沙栅栏等防风防沙措施,但因特大风区地形复杂,防风防沙措施缺乏统筹兼顾,导致铁路道床板边缘及钢轨板出现严重积沙现象,积沙厚度达5cm~50cm,直接威胁线路运营安全。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目前兰新高铁戈壁大风路段采取的防风防沙措施均是根据以往普速铁路的防沙经验设置的,主要是从铁路两侧一定范围内设置防风防沙措施,使沙子不靠近铁路,但戈壁特大风地区风速大,戈壁地区沙物质弹跳高度大,使得无论采取哪种以往的防风沙措施最终防风防沙效果都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无砟轨道内凹部及路基结构,用以疏导无砟轨道上聚积的沙等物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路基结构,包括用于支撑轨道板的道床,所述道床设有内凹部,所述内凹部设于所述轨道板旁边。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道床还设有涵洞,所述涵洞的位置低于所述内凹部,所述涵洞与所述内凹部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涵洞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凹部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凹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涵洞。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涵洞与所述内凹部通过通道连通,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内凹部的底部连通,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涵洞的顶部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道的入口上方设有盖体。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凹部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或半圆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设备支撑装置,包括轨道板和设于所述轨道板上方的轨枕,其中,所述轨道交通设备支撑装置还包括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路基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板的上表面为倾斜面,且靠近所述内凹部的一侧低,远离所述内凹部的一侧高;
由同一块所述轨道板支撑的两所述轨枕用于支撑钢轨的表面高度相同。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板的数量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每条用于支撑一列轨道交通设备;相邻的两条所述轨道板之间设有所述内凹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位于两侧的所述轨道板的上表面为斜面,且靠近所述内凹部的一侧低,远离所述内凹部的一侧高;位于中间的各所述轨道板的上表面为平面。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板的上表面和所述道床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板的上表面和所述道床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轨枕的高度为15cm至35cm;和/或,所述轨枕成对设置,每对所述轨枕通过连接件连接成轮廓光滑的整体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结构与所述轨枕的结构匹配,且所述连接件具有外凸的弧形顶面或尖角顶面;和/或,所述轨道板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成一体或者为一体式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顶面的顶端与所述轨枕的上表面等高;或者,所述尖角顶面的顶端与所述轨枕的上表面等高。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了无砟轨道和大风特性,在无砟轨道道床上设置内凹结构,可以有效地将沙物质导入内凹部内,并最终排出路基结构,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沙子在轨道板的两侧及轨道之间区域堆积,最终达到不影响列车安全通行的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无砟轨道内凹部及路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无砟轨道内凹部及路基结构平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610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管日间床(HFB1001)
- 下一篇:床(L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