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个部件的连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59955.2 | 申请日: | 2016-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02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川井一志;加藤章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F16B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个 部件 连结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结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的连结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各种机械等中,存在如下部位:对于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通过以将圆柱部嵌入圆筒部后的状态将上述圆筒部和圆柱部结合,由此来连结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车辆用的手动变速器,为了使作为该手动变速器的构成要素的换档选档轴(shift and select shaft)、和一端与操作部件连接的换档拉线(shift cable)协作,设置于换档拉线的另一端的缆线端部(cable end)(连结环(eye)部件)、和从换档选档轴的前端沿径向延伸突出的外侧杆(outer lever)被连结在一起。对于上述缆线端部和外侧杆,在将固定于外侧杆的圆柱部(外侧杆销(outer lever pin))嵌入缆线端部所具有的圆筒部的状态下,圆筒部和圆柱部结合,由此,上述缆线端部和外侧杆被连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455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那样的连结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的连结构造,通常需要以不会脱开的方式连结,但另一方面,在因修理或维护等而需要将两个部件拆卸的情况下,期望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两个部件的拆装。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在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的连结构造中,使上述两个部件可靠地连结,并且提高拆卸的作业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连结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构造构成为包括:一对插槽,上述一对插槽分别以沿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圆筒部,且形成于相互隔着圆筒部的轴线对置的位置;圆周槽,上述圆周槽形成于圆柱部的外周;以及结合件,在一对插槽和圆周槽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结合件从一对插槽插入而自身的一部分嵌入圆周槽,由此使圆筒部和圆柱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上述结合件通过将一根线材弯曲而形成,具有:(A)一对卡合部,上述一对卡合部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分别与一对插槽卡合;(B)连接部,上述连接部是将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连接的部分,从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起朝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另一端延伸突出,并以包围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将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上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连接,其中,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相互位于对角位置;以及(C)延伸突出部,上述延伸突出部从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另一端朝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呈直线状地延伸突出,对于连结构造,通过使结合件弹性变形并相对于圆筒部旋转而形成为使得结合件与圆周槽不卡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拆卸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延伸突出部的长度形成为使得:即便在结合件相对于圆筒部过度旋转而自身与一对插槽中的一方卡合的情况下,自身的前端也不会进入圆周槽。
在为了脱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结而使结合件旋转的情况下,若该结合件形成为若相对于圆筒部过度旋转则延伸突出部的前端进入圆周槽那样的长度,则该结合件的延伸突出部的前端进入由圆筒部的内周面(未形成插槽的部分)和圆柱部的圆周槽形成的空间,成为很难脱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结的状态。本发明的连结构造的结合件形成为延伸突出部的前端不进入圆周槽的长度,因此不会产生上述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中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周围放大示出的图。
图3是示出解除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连结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进一步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俯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使图5所示的结合件旋转而能够拆卸两个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7示出比较例的连结构造,(a)是立体图,(b)是俯视剖视图。
图8中,(a)是示出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中结合件过度旋转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连结构造中结合件过度旋转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599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