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57584.4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5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邵继中;刘宏;季燕福;王海丰;曹继勇;肖秋凤;唐菲;田野;张智峰;杨红禹;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慧龙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冶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Q5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轨道 站点 空间 交通 转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具体地说,是以地铁轨道站点为基础,在站点周边地区更高效的利用地下空间,在竖向平面上实现集约换乘的不同交通方式接驳的交通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日渐庞大的汽车数量,正在考验着传统交通系统的有限承受能力,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挑战。现代化的城市对交通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缓解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规划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为预防主城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情况,通过对TOD以及P+R模式的深入研究,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城市地下空间中的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通过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交通系统,满足居民的停车和换乘需求;同时带动土地集约开发与价值提升。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传统的交通模式,无论TOD还是P+R,都仅仅侧重城市的同一基面上(即地面层)的发展;而基于传统基面上的交通发展必然会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快速轨道系统的深入发展,一些区域或交通发展模式也在开始关注地铁系统与地面系统的联系。归纳起来无非两种,即平面化的交通模式和无意识的、非平面化交通模式。但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还停留在点对点的方式上,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是基于以TOD及P+R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形态,在轨道交通运输站点的服务范围内构建紧凑、混合使用的交通用地使用形态。由适当的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手法和合理的空间布局及交通流线,在轨道站点地区地上、地下垂直空间范围内提供多样的公共服务功能、交通设施及商业配套,从而吸引足够且多元化的人流,有效的支持轨道站点及其相关各种服务设施的营运;
该方法充分考虑交通枢纽与周边地下空间的结合,以轨道站点地下站厅为中心连通与之相互作用的地下空间,构筑地上、地下空间的紧凑型发展模式。在保证换乘交通的前提下,为交通枢纽本身及周边用地竖向空间的充分利用与开发提供基础条件;
通过竖向层次的转换,使停车换乘(P+R)与无缝换乘,公交优先(TOD)两者在竖向层面有机结合。该方法将平面功能空间拓展到竖向空间,利用电梯、楼梯、自动扶梯、地下连通道等垂直交通空间将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无缝转换;同时将地下商业空间穿插在人行流线上,创造一个综合、立体、高效的地下空间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的运用将催生新兴的城市中心,繁荣大城市卫星城核心区,影响城市周边机理;增加城市可有效利用土地层数,协调城市不同尺度、速度和方向的交通设施,与城市集约化发展相结合,实现紧凑型城市的发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结构图;
图2是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典型剖面图;
图3是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功能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在轨道站点基础上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利用,以轨道站点地下站厅为中心连通与之相互作用的地下空间,构筑地上、地下空间的紧凑型发展模式。通过竖向层次的转换,使停车换乘(P+R)与无缝换乘,公交优先(TOD)两者在竖向层面有机结合;
在图2中,一种城市轨道站点全空间交通转换方法将平面功能空间的转换拓展到地下,利用电梯、楼梯、自动扶梯、地下连通道将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连接起来;同时将地下商业空间穿插在人行流线上,创造一个综合、立体、高效的地下空间交通组织系统;
在图3中,在垂直框架内,容纳不同基础设施的交叠,将地下空间系统(地下私有交通、地下公共交通、地下商业等)与地面空间进行竖向有机无缝连接。通过便捷的竖向交通换乘,在私有交通及公共交通之间实现高效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慧龙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冶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慧龙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冶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57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服务器、点餐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ibeacon的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