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还原剂及其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40484.0 | 申请日: | 2016-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61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朱书景;秦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13/00 | 分类号: | C2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还原剂 及其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烧结球团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还原剂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钢铁厂企业往往配套有焦炭加工车间,在焦炭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废焦粉粒无法用于生产,直接将这些废焦粉用于发热生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
同样,钢铁企业生产又有大量的还原剂的需求,现有的还原剂主要以炭基和贵金属基为主,钢铁行业则是以炭基为主,炭基还原剂一般以煤炭为主要原料,要求有一定的透气性和骨架强度。由于,国内钢铁产量巨大,因此还原剂的需求也十分巨大,采用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炭基还原剂导,致生产钢铁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还原剂及其合成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铁行业采用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炭基还原剂,导致生产钢铁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还原剂,所述还原剂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焦化废料40%~45%、轧钢油泥40%~45%、石灰石5%~10%、白云石5%~10%,木质素磺酸钠1%~2%、分子量为30000~50000聚丙烯酰胺0.1%~1%;
其中,所述焦化废料的固定碳含量≥80%、含硫量小于0.30%;所述石灰石的碳酸钙≥50%、含硫量小于0.10%;所述白云石的碳酸镁≥60%、含硫量小于0.10%。
优选地,所述焦化废料的焦粉颗粒的粒径小于等于2毫米。
优选地,所述焦化废料与所述轧钢油泥的掺入质量比为1:1。
优选地,所述白云石与所述石灰石的掺入质量比为1:1。
优选地,所述木质素磺酸钠与所述聚丙烯酰胺的掺入质量比为2:1。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还原剂的合成方法,用于合成上述的还原剂,所述合成方法包括:
将所述焦化废料、所述轧钢油泥、所述石灰石、所述白云石、所述木质素磺酸钠和所述聚丙烯酰胺按比例计量称重;
将称重后的所述焦化废料、所述轧钢油泥、所述石灰石、所述白云石、所述木质素磺酸钠和所述聚丙烯酰胺干燥至含水率<1%;
将干燥后的所述焦化废料、所述轧钢油泥、所述石灰石、所述白云石、所述木质素磺酸钠和所述聚丙烯酰胺投入密闭混拌系统中,搅拌,获得所述还原剂。
优选地,所述将干燥后的所述焦化废料、所述轧钢油泥、所述石灰石、所述白云石、所述木质素磺酸钠和所述聚丙烯酰胺投入密闭混拌系统中,搅拌,获得所述还原剂,具体为:
将干燥后的所述焦化废料、所述轧钢油泥、所述石灰石、所述白云石、所述木质素磺酸钠和所述聚丙烯酰胺同时投入密闭混拌系统中,搅拌,获得所述还原剂。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的还原剂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工业废渣焦化废料,做到资源的二次循环,同时将轧钢油泥的掺入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粉尘的排放,减少二次污染。而聚丙烯酰胺与木质素磺酸钠则需购买工业成品,采用分子量为30000~50000的聚丙烯酰胺,以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控制生产成本。
本申请的还原剂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工业废渣焦化废料,其他各种药剂易得、成本低,降低了生产钢铁的成本,适用于在钢铁冶金企业大量推广,同时直接利用工业废渣焦炭废料,做到资源的二次循环和清洁生产,因此,本申请不仅解决冶金企业焦化厂废焦粉排放引起的污染问题,而且还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安全系数高、性能优异、实施方便简单、适用于大规模使用的直接还原铁生产用高效还原剂,实现的降低成本,还达到了以废治废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还原剂是钢铁冶金生产中用量较大的一种原料,该还原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钢铁冶金系统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其反应时间短,用量少,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方式一种还原剂的合成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还原剂及其合成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铁行业采用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炭基还原剂,导致生产钢铁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还原剂,所述还原剂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404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面状照明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WIFI技术的调光调色温LED面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