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片式快开排泥阀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31468.5 | 申请日: | 2016-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4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潘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126 | 分类号: | F16K31/126;F16K41/10;F16K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15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膜片 式快开排泥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泥阀,尤其是涉及一种膜片式快开排泥阀。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规的膜片式快开排泥阀,外观上由膜片盖、膜片座、阀体三部分组成,阀门总体高度较高,加工、装配工艺过程也较复杂,不利于节能减排和制造成本的降低。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中国专利CN 202914761U公布了一种膜片式排泥阀,包括阀体、隔膜座以及阀盖;所述阀体一侧设有进口,所述阀体底部设有出口,出口内设有阀板;所述阀盖底端与隔膜座顶端之间设有隔膜片,所述隔膜片上下两面分别设有上隔膜压板和下隔膜压板;隔膜座底部设有通孔,阀杆与弹性隔膜片、上隔膜压板以及下隔膜压板连接,下端与阀板连接,所述隔膜片与阀盖之间形成水压腔,阀盖顶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处设有针阀和Y型过滤器通过接管与阀体的进口端相连通,出水口处设有电磁器和小球阀。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管道系统中的水压来驱动阀门的启闭,无需另设动力水源管路系统,降低了阀门的安装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操控性好、使用寿命长、安装成本低的膜片式快开排泥阀。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膜片式快开排泥阀,包括阀体、隔膜座以及阀盖,所述阀体一侧设有进口,所述阀体底部设有出口,在阀体内设有阀瓣,所述阀盖底端与隔膜座顶端之间设有隔膜片,所述隔膜片与阀盖之间形成水压腔,所述隔膜片与隔膜座之间形成配合腔,所述隔膜片上下两面分别设有上隔膜压板和下隔膜压板;所述隔膜座底部设有通孔,阀杆与所述阀瓣连接,阀杆上端穿过隔膜座的通孔与隔膜片、上隔膜压板以及 下隔膜压板连接,阀盖顶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处设有过滤器通过接管与阀体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配合腔设有与外界相同的压力平衡孔。
阀门通过利用管路系统中的水压来驱动隔膜片的上下动作来控制阀门的启闭,无需另设动力水源管路系统,降低了阀门的安装成本。
所述阀瓣上连接有密封板,在阀瓣与密封板之间设有密封圈,在排泥阀闭合时,该密封圈与阀体底部的出口密封接触。
所述隔膜座与阀体之间通过螺栓与螺母密封连接。
所述的阀杆与下隔膜压板之间设有第一O形圈。
所述的阀杆与隔膜座底部的通孔之间设有第二O形圈。
所述的阀瓣外包覆有橡胶包覆层。
所述的阀杆的外侧设有防护罩。
所述的防护罩为波纹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阀盖顶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处设有过滤器通过接管与阀体的进口端相连通,阀门通过利用管路系统中的水压来驱动隔膜片的上下动作来控制阀门的启闭,无需另设动力水源管路系统,降低了阀门的安装成本。
2、配合腔设有与外界相同的压力平衡孔,通过在配合腔设置压力平衡孔,使得隔膜片的上下动作更为流畅,不会受到压力阻碍作用,有利于排泥阀的顺利启闭。
3、由于在阀杆外设有防护罩,膜片式排泥阀在排除污泥及废水时,泥沙会被阻挡在防护罩外,而不会通过阀杆上端与隔膜座间的缝隙进入隔膜座,这样保护了隔膜片,同时也保证了阀杆不会被腐蚀,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4、由于阀瓣外包覆有橡胶包覆层,橡胶为弹性软体材料,有利于排泥阀在排放污泥及废水时,流体对阀瓣的冲击,提高了阀瓣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膜片式快开排泥阀。
图中标号:1为阀体,2为隔膜座,3为阀盖,4为阀瓣,5为阀杆,6为隔膜片,7为上隔膜压板,8为下隔膜压板,9为水压腔,10为配合腔,11为进水口,12为出水口,13为压力平衡孔,14为密封板,15为密封圈,16为螺栓,17为螺母,18为第一O形圈,19为第二O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31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