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素酶突变体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29613.6 | 申请日: | 2016-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3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萍;张青;许丽红;吴佳鹏;黄亦钧;王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42 | 分类号: | C12N9/42;C12N15/56;C12N15/80;C12N1/15;D06M16/00;D06L1/12;C12R1/885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266061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素酶 突变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酶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酶突变体及其应用。所述的纤维素酶突变体相较于野生型,其与纤维织物结合的CBD结构域发生了替换,替换后突变体的除毛和起花效果均优于野生型,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酶突变体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加工领域,在pH 4.0‑8.5范围内应用,效果良好;除毛干净,对织物强力损失小;牛仔水洗,起花小,花点较小,批差稳定;且相同酶活的纤维素酶突变体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野生型,能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酶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生物质,也是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系的总称,这组酶可以水解β-1,4-葡萄糖苷键,使得纤维素转变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纤维素酶属于一种复杂的复合物,被称为纤维素酶系。它们之间相互发生协同作用,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传统上被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即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葡萄糖苷酶。
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了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随着工业的发展,纤维素酶可广泛用于食品、纺织、饲料、酿酒、石油勘探、中药成分提取等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纺织、洗涤、造纸和生物能源等工业应用上具有重要地位。
纺织工业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污染行业,在追求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今天,寻找高效率、低污染的新型纺织技术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当今的服装潮流更是追求工艺低污染、面料纯天然、穿着舒适轻盈,而纤维素酶在纺织工业上应用广泛,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酸性纤维素酶用于牛仔布的水洗整理,从而开始了纤维素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这也是目前纤维素酶应用最成功、用量最大的领域。在牛仔布的水洗整理上酸性纤维素酶具有用量少、效果快的特点,但服装返染严重;后续开发的中性纤维素酶反应条件温和而且不易返染,织物档次得到提高,已普遍代替酸性酶。但在棉织物的整理上,如去球、脱毛以及增柔等,酸性纤维素酶特别是木霉产生的纤维素酶仍具有更多的优势。利用纤维素酶对棉织物的整理并不需要纤维素酶的所有组分,如进行棉织物的脱毛、去球等整理,仅有内切酶就可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棉织物的减量也较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强度,通过基因工程改变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开发更高效、低价、低污染的纤维素酶,是目前纺织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素酶突变体及其高效重组表达菌株。本发明通过对来源于Staphylotrichum coccosporum的纤维素酶进行蛋白质工程改造,获得了一种突变体蛋白,其在纺织除毛和水洗中的应用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领域。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纤维素酶突变体,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纤维素酶第208-295位氨基酸序列替换成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来源的纤维素酶的CBD(Cellulose Binding Domain,纤维素结合域)序列。
所述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来源的纤维素酶的CBD序列为SEQ ID NO:3,其编码基因的核酸序列为SEQ ID NO:4。
所述纤维素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其编码基因的核酸序列为SEQID NO:6。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携带有编码序列为SEQ ID NO:6的纤维素酶突变体基因的重组质粒。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工程菌株,其携带有上述重组质粒。
所述工程菌株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纤维素酶突变体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96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猪肺炎支原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免疫刺激性寡脱氧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