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24897.X | 申请日: | 2016-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70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廖公云;孙铭鑫;孙培翔;陈华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空隙 弹性 混合 沥青 界面 粘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路面,特别是聚氨酯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
背景技术
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是一种优良的降噪混合料。大量实测表明,与密级配沥青路面相比,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可降噪10dB以上;与常见的降噪路面(排水性沥青路面)相比,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仍可降噪3dB以上。在使用过程中,排水性沥青路面的空隙会被细料等阻塞,从而丧失其降噪能力,而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中存在着20%以上的橡胶颗粒,可长期维持其较大的空隙,从而保持其良好的降噪能力。
制约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的一个问题是:其与下层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不足,在行车荷载和环境条件的反复作用下,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将与下层沥青混合料脱开,从而加速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的破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界面粘结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方法,以增强两种混合料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聚氨酯胶结细砂层,辅以下层聚氨酯胶黏剂层,来增强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强度。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方法,特点是在所述沥青混合料层与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层之间设置聚氨酯胶黏剂层和聚氨酯胶结细砂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试模,成型30~60mm厚的沥青混合料层;
步骤2、在沥青混合料层表面,涂0.2~0.4mm厚的聚氨酯胶黏剂;
步骤3、成型3~5mm厚的聚氨酯胶结细砂层;
步骤4、成型30~40mm厚的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层。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步骤2、步骤3和步骤4中,可采用单组分/双组分湿固化聚醚型聚氨酯胶黏剂。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步骤3中的聚氨酯胶结细砂层的材料组成为:聚氨酯胶黏剂的用量为4~8wt%,集料细砂的粒径为0.15~1.18mm。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步骤3中,在步骤2中的聚氨酯胶黏剂涂刷完成后,即可成型聚氨酯胶结细砂层。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步骤4中,在步骤3中的聚氨酯胶结细砂层碾压结束后,即可成型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层。
所述聚氨酯胶黏剂的参数为:25±1℃下的密度为1.17g/cm3,25±0.5℃下的粘度为1320±500mPa.s,初固化时间为60-90min。
以重量份数计,所述聚氨酯胶黏剂由以下组分制成:固含量为35%的聚醚型聚氨酯乳液100,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0.05-0.25,聚硅氧烷—聚醚接枝共聚物0.02-0.03,有机硅偶联剂0.05-0.15,三乙醇胺0.015-0.025,稀土0.025-0.035,赖氨酸二异氰酸酯0.2-0.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15-0.025。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聚氨酯胶结细砂层辅以下聚氨酯胶黏剂层,来增强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之间的界面粘结能力,有助于提高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更好地发挥高效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各附图标记为:1-沥青混合料层;2-聚氨酯胶黏剂层;3-聚氨酯胶结细砂层;4-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经研究后发现,在本领域中,目前主要采用涂刷约1.0mm环氧沥青来增强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与下层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从机理上分析,环氧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分别是一种热固型、热溶型材料,而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当路面气温较高时,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环氧沥青和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的劲度变化不大。较薄的环氧沥青层不足以均衡沥青混合料与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的差异变形。
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界面粘结方法,来增强聚氨酯空隙弹性混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结强度,以提高聚氨酯空隙弹性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未有较好的方案公开。究其原因,界面粘接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材料之间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特别是材料的性质及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过程,若一一检验各种方案,则费时耗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48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传动养护槽的人工草坪
- 下一篇:交通车流簇化现象化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