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动力浮标电控密封舱漏水自动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22489.0 | 申请日: | 2016-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8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管凤旭;刘怀东;严浙平;张宏瀚;周佳加;车浩;周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18 | 分类号: | G08B2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动力 浮标 密封 漏水 自动 报警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动力浮标电控密封舱漏水自动报警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浮标是一种不需要锚泊固定、可以实现自主移动和定点停留的浮标。因此、动力浮标与系泊式浮标相比拥有较为复杂的控制电路,故而动力浮标放置电气元件和控制设备、电台等辅助设备的电控密封舱的防水极为重要。而当电控密封舱发生渗漏水时,很容易造成电路或辅助设备的损坏,使动力浮标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需要漏水检测电路来及时发现漏水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目前浮标的漏水检测电路均是采用单一主电源供电,一般安装在密封舱中。例如,申请专利号为CN201520773975.8中提出一种使用范围广且电路结构简单的漏水检测装置。这种漏水检测装置采用单一电源供电,并且只能将检测到的漏水信号发送给密封舱里的其它信息处理设备处理。若采用这种漏水检测装置,当密封舱漏水且不严重的情况下,浮标的主控制器还可以工作时,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发送相关信息给工作人员;但渗漏水严重时,通常会造成主控制器不能工作,甚至控制电源被损坏的情况下,使工作人员失去与浮标的联系。系泊式浮标由于被固定,不会随水流流动;而失去控制的动力浮标会随水流流动,导致工作人员很难找到失去联系的动力浮标。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在控制电和动力电都失效的情况下还能自动报警的渗漏水报警电路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电控密封舱漏水检测电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动力浮标电控密封舱漏水自动报警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浮标主体和设置在浮标主体上的天线杆,浮体主体内设置有电控密封舱,电控密封舱内设置有漏水检测模块、主电源和其他控制模块,天线杆上设置有防水灯密封舱,防水灯密封舱内设置有灯光报警模块、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模块和备用电源,漏水检测模块的供电端与主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漏水检测模块的漏水检测信号输出端与其它控制模块的漏水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漏水检测模块和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模块经由防水电缆连接。
本发明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所述漏水检测模块中的漏水检测传感器P3通过主电源VCC供电,电容C5连接主电源的VCC和GND,二极管D3连接主电源VCC端和单反相器U7信号输入端,电阻R6、R7、电容C4、三极管QB1与漏水检测传感器P3构成开关电路,电阻R6连接漏水传感器P3的1 脚和三极管QB1的基极,电阻R7连接三极管QB1的集电极,电容C4连接三极管QB1的基极和发射极,三极管QB1的发射极与主电源GND端相连,单反相器U7的供电脚3、5分别连接主电源的GND端和VCC端,单反相器的4脚连接其他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和三极管 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主电源VCC端,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常开继电器 K2线圈回路的一端,二极管D5连接常开继电器K2线圈回路的接地端和三极管Q5的基极,二极管D4连接电控密封舱防水接头P2的第3脚和常开继电器K2输出回路的一个接线端子,电控密封舱防水接头P2将报警模块的主供电电源VCC_D和主电源的正极VCC及负极GND 通过防水电缆连接到防水灯密封舱防水接头P1。
2.所述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模块通过防水灯密封舱防水接头P1引入灯光报警模块的主供电电源VCC_D以及主电源VCC和GND,二极管D2并联主电源的VCC端和GND端,二极管D1经由开关S1连接到备用电池BT1的正极,开关S1用于调试,双刀双掷继电器K1 的线圈回路连接主电源的VCC端和GND端,双刀双掷继电器K1的输出回路分别连接灯光报警模块的供电端子DVCC、DGND和灯光报警模块主供电电源的VCC_D端、GND端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的备用供电电源的BGND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24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