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14606.9 | 申请日: | 2016-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1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任青龙;董波;荆辉;倪竹萍;李玉江;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运城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42 | 分类号: | E02D27/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4000 山西省运***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建筑 混凝土 基础 内孔模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上一种模架,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
背景技术
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基础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基础上端有一个杯形方口(如图1、图2),称为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钢柱插在杯形方口内定位后,再用混凝土填充固定。目前,在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施时,通常采用木模板,用木方、钢管支撑形成杯口形内模,由于杯口尺寸较小(约600×600mm),深度较大(约1250mm),造成内模固定困难、不稳定,在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出现跑模、涨模、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现象,造成杯口成型不规则、杯口内模板难以拆除,后期处理很困难,费时又费工。内模拆除时,也易损坏,不能重复使用,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工艺简单、保证质量、可重复利用、环保不产生垃圾的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包括杯口内模板和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口内模板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右模板、底模板,所述前模板、后模板形状相同,左模板、右模板形状相同,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右模板都是上大下小的梯形状,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右模板上有滑道;所述支撑架包括4根立柱、若干个横撑、若干个顶轮,立柱与若干个横撑焊接在一起,横撑上有顶轮,所述支撑架是上大下小的梯形状。
作为优化,以上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模板、后模板上有定位孔;前模板、后模板的上端有外折边,下端和两侧有内折边。
作为优化,以上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模板上有钢片,钢片上有定位销。
作为优化,以上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模板、右模板上有定位销;左模板、右模板的上端有外折边,下端有内折边;左模板、右模板由内钢板和外钢板组成,内钢板和外钢板之间形成台阶。
作为优化,以上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模板、右模板的上端有外折边,下端有内折边;左模板、右模板的两侧焊有限位角钢,限位角钢上有定位销;模板与限位角钢之间形成台阶。
作为优化,以上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右模板、支撑架的上端有吊环。
使用时将杯口内模板和支撑架定位放好,进行混凝土浇筑,成形后先取出支撑架,再取出左模板和右模板,然后取出底模板,最后取出前模板和后模板,完成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施工,清理保存本模架,下次重复使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内模固定简单、方便快捷、稳定,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会出现跑模、涨模、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现象,杯口成型规则、杯口内模板拆除容易,无后期处理,省时省工,内模拆除时,内孔模架不易损坏,能重复使用,环保不产生垃圾。
附图说明
图1是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钢结构建筑混凝土杯形基础内孔模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杯口内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1的右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左模板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左视图;
图13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3后模板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的左视图;
图16是图14的后视图;
图17是图14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4底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左视图;
图20是图21的右视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5左模板的主视图;
图22是图21的左视图;
图23是图21的俯视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6左模板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6前模板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6支撑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运城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西运城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146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式双人人体旋转器
- 下一篇:电动式双人人体旋转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