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412692.X | 申请日: | 2016-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1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 发明(设计)人: | 廖平;贾毅;赵人达;李福海;占玉林;邱新林;庞立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抵御 碰撞 桥梁 抗震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抗震和桥梁减隔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近年来多次地震灾害表明,由于桥梁结构自身抗震不足、减隔震措施设计不合理而使结构构件产生损伤甚至发生灾难性倒塌事故已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地震灾区的救援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如何确保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如何选择与设计性能优越的抗震和减隔震装置以达到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目的,始终是桥梁工程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在强震作用下,梁体的横桥向位移较大,横向挡块易发生撞击破坏,严重时将发生横向落梁事故,进而影响地震灾区的救援以及灾后重建工作,震后维修加固费用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在强震作用下梁体对挡块的撞击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冲,同时在撞击过程中的能量也没有被耗散。
本申请人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及桥梁抗震、减隔震专利发现现有的很 多桥梁减隔震装置制造工艺复杂、施工不便捷且造价较高。鉴于此,本申请人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实现在中震、强震作用下,该挡块能有效地缓冲梁体对横向挡块的撞击作用和耗散地震能量,约束梁体过大的横桥向位移,避免或降低横桥向落梁的发生,降低桥梁结构震后维修加固费用和提高桥梁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和装置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实现在中震、强震作用下,该构造能有效地缓冲梁体对横向挡块的撞击作用和耗散地震能量,约束梁体过大的横桥向位移,避免或降低横向落梁的发生,降低桥梁结构震后维修加固费用和提高桥梁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的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包括盖梁、梁体;所述盖梁顶面上设置有摩擦摆支座,所述梁体支撑于所述摩擦摆支座上,盖梁两端部分别向上延伸形成挡块;鱼钩形钢筋嵌固于挡块中,其端头一段延伸裸露在挡块外;裸露段上外包覆有橡胶层。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所述鱼钩形钢筋在挡块浇筑前,先与挡块内配置的钢筋绑扎在一起,鱼钩形钢筋裸露端头呈圈环状。
在所述鱼钩形钢筋上外包橡胶层,挡块混凝土浇筑前后均可进行。
所述的外包橡胶层可通过细钢丝绑扎或胶水粘接等与所述鱼钩形钢筋裸露段固定在一起。
本发明所提供的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上由于设置有鱼钩形钢筋,中震、强震作用下梁体沿横桥向运动时梁体首先与鱼钩形钢筋外包橡胶层接触,可以对撞击作用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同时由于钢筋初始弯曲变形的存在,鱼钩形钢筋在整个结构成为薄弱部分,在梁体的撞击作用下易发生弯曲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并且鱼钩形钢筋弯钩部分向挡块方向靠近的过程中也对梁体撞击起到了缓冲作用,地震作用下梁体与挡块的撞击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减小。整个过程对挡块起到了一定的缓冲和保护作用,并且也充分发挥了钢筋较好的延性和较大的弯曲变形来缓冲撞击作用和耗散地震能量。
2)本发明的缓冲效果可通过改变嵌固于挡块的鱼钩形钢筋参数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桥梁结构的抗震需求。
3)本发明的施工非常便捷,成本较低,推广应用价值较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的结构参考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鱼钩形钢筋弯钩部分的钢筋断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细节及获得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缓冲消能抵御碰撞的桥梁抗震挡块构造。如图1—图3所示,该桥梁抗震挡块包括盖梁1、梁体2、若干鱼钩形钢筋3,所述盖梁1顶面设置有摩擦摆支座4,所述梁体2支撑于所述摩擦摆支座4上,在所述盖梁1的两端部分别向上延伸形成挡块5,所述鱼钩形钢筋3一段嵌固于所述挡块5中,在所述鱼钩形钢筋3的 裸露段上外包一层橡胶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126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