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铀表面微弧氧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81418.0 | 申请日: | 2016-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0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蒋驰;刘天伟;吴艳萍;王佳佳;杨磊;王述钢;郎定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5D11/28 | 分类号: | C25D11/2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地址: | 6217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氧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腐蚀防护领域,尤其是铀防护领域,具体为一种铀表面微弧氧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铀作为一种重要的核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核反应堆制造领域。但未填满的外电子壳层使其成为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易于被环境气氛中的O2、H2、H2O、CO2等介质腐蚀,其在大气中室温下放置很短的时间,就会在表面产生氧化和腐蚀,影响其正常使用。因此,必须采取表面涂层保护或合金化手段,以延缓或防止铀的氧化和腐蚀。大量的铀腐蚀及防护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合金化方法能够提高铀的耐蚀性能,但存在着合金成分均匀性差、杂质元素难以控制等问题,限制了合金化方法在铀防护上的用途。而铀的氧化和腐蚀首先是从材料表面开始,表面涂层保护方法既可以减缓铀材料的腐蚀,又可以防止放射性污染,因此表面涂层技术在铀的防腐蚀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从表面工程的角度,提高铀抗腐蚀性能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1)利用物理或化学镀膜技术,在金属铀基体表面制备一层致密薄膜,阻止腐蚀介质与铀材料基体接触;(2)利用表面掺杂钝化技术(掺氮、碳、金属等),改变金属铀基体表面成分结构,在金属铀表面形成化学活性较低的氮化铀、碳化铀或铀合金,达到使金属铀材料表面钝化,增加抗腐蚀能力的目的。
《铀表面镀铌激光合金化及其抗腐蚀性研究》(殷雪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描述了铀表面电镀层的诸多研究结果,其中指出了电镀层的种类有单质Zn镀层、单质Ni镀层、Ni/Zn双元镀层、Ni/Zn双元镀层并铬化处理等,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铀的防腐蚀性能。但电镀技术存在如下缺点:1)电镀过程,铀的蚀刻耗损量多(厚度约15μm),2)电镀废液难处理,3)镀层致密度低。
美国陆军材料技术实验室F.C chang等人在《Assessment of Corro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 a Depleted Uranium-0.75 Titanium Alloy》(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1991,48:31-39)中,描述了一种采用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DU-0.75Ti合金上沉积金属涂层的方法,其在DU-0.75Ti合金上分别制备了Zn、Mg、Al-Zn、Al-Mg、Al、Ni、Ti、TiN及Al/TiN镀层,Al-Zn和Al-Mg两种镀层的自腐蚀电位最高,是DU-0.75Ti良好的牺牲性保护涂层材料。美国SANDIA实验室的Bland等人在《Ion-plated Coatings for the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Uranium.Sandia Corporation,Albuquerque》(SC-DR-65-519,1965)的发表文章中,描述了离子镀金、铜、镍和铝膜的抗腐蚀性实验结果,其在铀基体和铝膜的界面上形成了UAl2和UAl3化合物,因此,认为铝膜防腐效果最好。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张羽廷等人在《热等静压处理对铀基钛镀层的影响》(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39(增刊1):501-503)的发表文章中,描述了一种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处理铀表面磁控溅射钛镀层的方法,铀表面 Ti 镀层试样置入包套中,然后抽真空至10-4Pa 后塑封,放入热等静压机内进行处理。其中,热等静压工艺参数为:保温温度600℃,保温时间0.5 h,压强150 MPa。经过热等静压处理后,钛镀层的致密性及膜基结合强度均得到了提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张友寿等人在《铀的腐蚀与防腐蚀技术研究》(材料导报,2005,19(8):43-46,65)的发表文章中,描述了铀的激光表面合金化的研究进展,其通过在铀表面添加一种或两种合金化元素,然后通过激光重熔形成二元合金或三元合金,使得基体与熔敷层形成冶金熔合,且由于激光的快速凝固作用或合金化作用,使铀在室温下能够保持有γ相,γ相可使抗腐蚀效果明显增强。
上述制备方法对铀及其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但电镀、化学气相沉积、离子镀、等离子体处理等方法存在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涂层致密性差及厚度薄等问题;而激光表面合金化方法则存在输入热量大、薄壁试件易变形、工艺控制困难等问题;上述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方法的推广使用。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814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