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温锻模具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77848.5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40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莫安军;陈金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0 | 分类号: | B21J13/00;B21J13/03;B21J13/04;B21J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26 | 代理人: | 何强,杨冬 |
地址: | 61801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温 锻模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具领域,具体的是等温锻模具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10多年我国的等温锻造技术发展较快,连续建造8000~10000吨等温模锻压力机3台,正在建造的16000~20000吨等温模锻压力机有2台,等温模锻设备的吨位和控制系统水平已迅速接近或超过国外,但等温锻模具是制约等温锻造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模具使用前都要先挂机预热,且预热时间特别长,因而占用等温模锻压力机时间特别长,严重影响效率和成本;二是模具易发生损坏。因此,要降低模具的制约,在模具的预热、使用、装卸及存放过程中不仅要求操作快捷方便,还需小心保护,防止上下模具接触或碰撞;还要能够在等温模锻压力机外对模具进行预热,避免挂机预热占用等温模锻压力机。
目前,模具在预热、使用、装卸及存放过程中都是靠人为轻拿轻放来保护模具,防止上下模具接触。但是,通过人为轻拿轻放来保护模具,延长了模具在预热、使用、装卸及存放过程中的操作时间,且人为控制风险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等温锻模具保护装置,用于模具预热、使用、装卸及保存过程中,起到了对上模支撑及缓冲作用,可靠有效保护等温锻模具的效果,解决人为经验控制的风险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等温锻模具保护装置,包括用于安装等温锻上模的上模座、用于安装等温锻下模的下模座;在上模座上安装有上保护柱,在下模座上安装有下保护柱;上保护柱和下保护柱的轴线重合;所述等温锻上模与等温锻下模分模面间的间隙为H1;在上保护柱和下保护柱之间设有限制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距离,使H1大于0毫米的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位于上保护柱和下保护柱之间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一端与下保护柱卡接,另一端与上保护柱滑动连接;在导向柱上设置有用于锁定上保护柱位置的锁紧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柱包括本体、沿本体轴向向上保护柱延伸的凸起部,所述锁紧装置为可拆卸套装在凸起部的弹簧,所述弹簧一端顶靠本体的上表面,另一端作用于上保护柱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在下保护柱的外周设有一周沿下保护柱轴线向下延伸的限位台阶;在导向柱的本体的外周可拆卸套装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一端顶靠下保护柱的限位台阶,另一端与上保护柱的下表面相对。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保护柱上设有贯穿上保护柱的下表面的圆形凹槽,凹槽设有与凹槽槽壁可拆卸连接的压圈,所述压圈的下表面顶靠弹簧或者限位环,压圈的下表面与本体的上表面的距离为H2,所述H2大于或者等于0毫米且小于H1。
进一步的,包括用于替换弹簧的限位支撑圈,所述限位支撑圈可拆卸套装于凸起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等温锻模具保护装置,通过支撑于上模座与下模座之间的上保护柱和下保护柱支撑等温锻上模,并通过限位装置限制等温锻上模向下移动,防止等温锻上模和等温锻下模相碰撞,从而保护了等温锻上模和等温锻下模。与传统的依靠人为轻拿轻放进行保护相比,其用于模具的预热、使用、装卸及存放的操作过程中,提高了操作的快捷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模具预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装模卸模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锻造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长久存放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中,上模座1,等温锻上模2,等温锻下模3,下模座4,上保护柱5,凹槽510,下保护柱6,限位台阶610,导向柱7,本体710,凸起部720,弹簧8,限位环9,压圈10,限位支撑圈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
等温锻模具保护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用于安装等温锻上模2的上模座1、用于安装等温锻下模3的下模座4;在上模座1上安装有上保护柱5,在下模座4上安装有下保护柱6;上保护柱5和下保护柱6的轴线重合;所述等温锻上模2与等温锻下模3分模面间的间隙为H1;在上保护柱5和下保护柱6之间设有限制上模座1和下模座4之间距离,使H1大于0毫米的限位装置。
等温锻模具有四个状态,即模具预热、装模与卸模、锻造工作状态以及永久存放状态。在这四个状态中,均要保证等温锻上模2和等温锻下模3的分模面不相碰撞,若定义等温锻上模2与等温锻下模3分模面间的间隙为H1,则要求H1大于0,来保护模具免受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78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