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73735.8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0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行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李伟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致发光 显示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一蓝光光源及设置于蓝光光源一侧的一显示面板,而显示面板包含一透光基板、一滤光层结构及一光致发光层结构。滤光层结构形成于透光基板上,且包含相邻的一红色区、一绿色区及一蓝色区;光致发光层结构朝向蓝光光源设置于滤光层结构上,且包含一红色光致发光层与一绿色光致发光层,其中,红色光致发光层朝向蓝光光源设置于绿色光致发光层上。藉此,该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光能利用率与较大的显示视角,且该光致发光层结构可不需像素精确对位,使该显示装置更易于制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特别关于一种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背光模组与一液晶面板,其中该液晶面板包含一薄膜电晶体控制电路层、一液晶层、一偏光板及一彩色滤光片等元件,该背光模组可产生一白光至该液晶面板,然后白光穿过由薄膜电晶体控制的液晶层后可抵达至彩色滤光片。如图1所示,彩色滤光片90包含红色像素区91、绿色像素区92及蓝色像素区93,其分别允许白光光谱中具有红色光谱的光线R、具有绿色光谱的光线G及具有蓝色光谱的光线B通过。以红色像素区91为例,白光光谱中能通过红色像素区91的仅有具有红色光谱的光线R,而其余光谱的光线G及B将会被红色像素区91阻挡并吸收;绿色像素区92及蓝色像素区93亦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白光在抵达彩色滤光片90时,会有大部分(约三分之二)的光谱无法通过彩色滤光片90而损耗。
由此可知,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形成影像时仅利用到很少部分由背光模组所提供的白光能量,通常仅有4%~10%的白光能量可输出至液晶显示装置外,因此光能量使用效率低。
另一方面,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受限于液晶层切换光线的机制,通常具有视角(viewing angle)过小的问题。为此,企业界提出各种改善方案,例如日本日立(Hitachi)提出了IPS(In-Plane Switching)技术,采用水平电极使液晶分子产生平面旋转而增加视角;日本富士通(Fujitsu)与韩国三星(Samsung)分别提出MVA(Multi-Domain VerticalAlignment)与PVA(Pattern Vertical Alignment)技术,将单一像素切割成多重区域(Multi-Domain)以增加视角。上述技术皆可改善视角过小的问题,但却也面临制程复杂、良率低、生产成本高或透光率低等相应问题。此外,虽然富士通所提出的广视角膜(WideViewing Film)技术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但其改善视角的功效却相对较低。因此,传统液晶显示装置广视角技术仍未具有令人满意的方案。
为了改善上述光能量使用效率低与视角过小的问题,有些由蓝光背光光源激发的荧光材料显示装置技术方案被提出。例如在美国专利公告号US 8,670,089或US 8,947,619所揭露的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是提供一蓝光,该蓝光在通过一液晶层后,可激发一光致发光层,该光致发光层包含并排(side by side)排列的红色荧光材料像素区、绿色荧光材料像素区及蓝色像素区,蓝色像素区通常不含荧光材料;当蓝光通过红色荧光材料像素区时可转换成红光,通过绿色荧光材料像素区时可转换成绿光,通过蓝色像素区时该蓝光可直接显示。藉此,显示装置不必透过彩色滤光片筛选波长便可产生红光、绿光及蓝光像素,减少了光能量的损耗,因此可在不需增加电源消耗之下,大幅增加彩色影像的亮度。此外,蓝光通过荧光材料时所产生的光散射(scattering)现象亦可改善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视角过小的问题。
然而,在行动显示装置中,像素皆具有微小的尺寸,以智慧型手机为例,其搭配五吋的Full HD(High Definition)显示装置时,每一像素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7微米与19微米,这些尺寸微小且彼此并排排列的红色及绿色荧光材料于制造时需要相当高的对位精确度,故有相当的制造难度;举例而言,绿色荧光材料会因为对位不良(misalignment)而覆盖到一旁的红色荧光材料而部分堆积于其上,使制程不易控制而导致荧光材料厚度不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行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行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37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