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固两相换热储热型太阳能集热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64741.7 | 申请日: | 2016-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52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张晓鹏;华蒙;王宇飞;胡亚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J2/34 | 分类号: | F24J2/34;F24J2/06;F28D20/00;F28D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傅朝栋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相 换热储热型 太阳能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气固两相换热储热型太阳能集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主送风道阀(2)、主送风道(3)、颗粒给料机(4)、聚光吸热腔(5)、主热风道(6)、主热风道阀(7)、送风旁路管道(8)、送风旁路阀(9)、分离蓄热器(10)、分离蓄热器出口阀(11)、热风连接管(12)、热风旁路阀(13)、热风旁路连接管(14)和主换热器(15);分离蓄热器(10)包括热风进口(16)、换热管束(17)、风门(18)、换热管束进口连接管(19)、蓄热颗粒填充床(20)、旋风分离器(21)、热风出口(22)、换热管束出口连接管(23)、围护结构(24)、颗粒卸料口(25);风机(1)经主送风道(3)与聚光吸热腔(5)相连,主热风道(6)的进出口分别与聚光吸热腔(5)出口和分离蓄热器(10)的热风进口(16)相连,热风连接管(12)的进出口分别与分离蓄热器(10)的热风出口(22)和主换热器(15)相连构成主换热通路;主送风道(3)上安装有主送风道阀(2),聚光吸热腔(5)的顶端与颗粒给料机(4)相连,主热风道(6)的末端安装有主热风道阀(7),分离蓄热器(10)的出口安装有分离蓄热器出口阀(11);送风旁路管道(8)的两端分别与主热风道(6)和分离蓄热器(10)的换热管束进口连接管(19)相连,热风旁路连接管(14)的进出口分别与分离蓄热器(10)的换热管束出口连接管(23)和热风连接管(12)相连构成蓄热换热通路;送风旁路管道(8)的末端安装有送风旁路阀(9),热风旁路连接管(14)的末端安装有热风旁路阀(13);
分离蓄热器(10)的主体为蓄热颗粒填充床(20),蓄热颗粒填充床(20)上依次设有旋风分离器(21)和热风出口(22),热风进口(16)经蓄热颗粒填充床(20)与旋风分离器(21)和热风出口(22)相通;蓄热颗粒填充床(20)的外围由围护结构(24)支撑,蓄热颗粒填充床(20)的内部布置有换热管束(17),换热管束(17)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束进口连接管(19)和换热管束出口连接管(23)相连,换热管束进口连接管(19)和换热管束出口连接管(23)上分别设有风门(18);分离蓄热器(10)底部设有颗粒卸料口(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固两相换热储热型太阳能集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给料机(4)和蓄热颗粒填充床(20)内的颗粒为石墨、碳化硅或金属粉末,其粒径范围为20~200微米。
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的气固两相换热储热型太阳能集热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太阳光辐照净加热功率大于主换热器需求功率时,主送风道阀(2)、主热风道阀(7)和分离蓄热器出口阀(11)开启,其他阀门关闭,风机(1)经主送风道(3)将冷风送入聚光吸热腔(5)内与颗粒给料机(4)投入的蓄热颗粒混合后,被聚焦太阳光加热升温后,经主热风道(6)进入分离蓄热器(10),气固两相流体通过分离蓄热器(10)的旋风分离器(21)实现气体与颗粒的分离,热风气体经热风出口(22)流入热风连接管(12)流入主换热器(15)实现最终的热交换,颗粒则落入蓄热颗粒填充床(20)逐渐将换热管束(17)之间的间隙填充覆盖形成蓄热堆,实现对多余热能的存储;此时,当辐照出现波动时,则通过控制颗粒给料机(4)中蓄热颗粒的流量,调节蓄热量实现进而保证进入主换热器(15)的热风的温度和流量;当太阳能辐照净加热功率小于主换热器需求功率时,关闭颗粒给料机(4),吸热腔(5)仅加热空气达到设计温度后经分离蓄热器(10)和热风连接管(12)流入主换热器(15)实现最终的热交换;当太阳能辐照净加热功率小于主换热器需求功率时,空气经聚光吸热腔(5)加热后已无法达到设计的温度参数要求,颗粒给料机(4)不再投放蓄热颗粒,同时开启送风旁路阀(9)和热风旁路阀(13),关闭主热风道阀(7)和分离蓄热器出口阀(11)并调节风门(18)的开度,使得经聚光吸热腔(5)加热的热风在蓄热颗粒填充床(20)内被进一步升温后,再经旁路和热风连接管(12)流入主换热器(15)实现热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647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