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62505.1 | 申请日: | 2016-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3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白江伟;梁美强;杨旭;陈玉龙;钞冰冰;刘润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6 | 分类号: | B62D1/16;B62D25/1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3126 | 代理人: | 彭随丽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管柱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上的转向管柱一般均由转轴管柱安装结构安装于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转向管柱的装配,以及转向管柱安装后转向系统的模态,转向管柱安装结构设计的好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驾驶者的驾驶感受。在实际使用中,现有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设计存在强度较弱、稳定性较差、重量大等不足,从而会影响到转向系统的模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以可使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以将转向管柱安装于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上,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包括包绕在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上的下安装板,位于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一侧的上安装板,以及相对于所述上安装板,位于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另一侧的前围连接板,所述前围连接板与所述下安装板呈夹角布置,且于所述前围连接板和下安装板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上安装板、下安装板和前围连接板与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之间,所述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以及所述支撑板与下安装板和前围连接板之间均经由交错布置的多条焊道相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焊道的长度不低于5mm。
进一步的,于所述下安装板的连接有所述上安装板的一端形成有两个间距布置的转向管柱安装孔,于所述下安装板的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固连有转向管柱安装支架,并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上设有转向管柱安装轴插孔。
进一步的,所述下安装板呈“Y”形,两个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孔分设于所述下安装板的两个相邻端上,并于所述下安装板的与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相交的边缘形成有向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一侧翻折的翻边。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围连接板远离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的一端设有两个间距布置的前围连接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围连接板上于所述前围连接孔处设置有间隙补偿组件,于外力作用下,所述间隙补偿组件可具有沿所述前围连接孔轴线方向的长度调整。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围连接板上靠近于其两侧形成有向背离于所述下安装板的一侧突出的凹槽,所述的两个前围连接孔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凹槽布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围连接板上于两个所述凹槽之间形成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安装板的两端,靠近于所述上安装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沿垂直于所述仪表板加强梁横梁的方向布置的缺口。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安装板远离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的一端,于两侧的所述缺口之间形成有向背对于所述下安装板的一侧突出的第一凸台;在所述上安装板相接于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的一端,于两侧的所述缺口处形成有向背离于所述仪表板加强梁主管的一侧突出的第二凸台。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通过包绕于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上的下安装板,以及分设于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两侧的上安装板和前围连接板的设置,可使安装结构整体为套装于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上,从而可保证安装结构在仪表板加强梁主管上设置的稳定性。通过前围连接板使安装结构与车身前围连接,可由前围对安装结构的支撑,以及对安装结构所受激力的吸收,而提高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而通过使各构件之间通过交错布置的多条焊道连接,也可使各 构件间充分连接,而保证各构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安装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下安装板的结构简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上安装板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前围连接板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安装板,2-上安装板,3-前围连接板,4-支撑板,5-仪表板加强梁主管,11-容置槽,12-翻边,13-转向管柱安装孔,14-下安装板减重孔,21-缺口,22-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平台,31-前围连接孔,32-间隙补偿组件安装孔,33-凹槽,34-前围连接板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625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载人爬楼机
- 下一篇:基于感应车辆扭矩变化的倾斜角识别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