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及建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56255.0 | 申请日: | 2016-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26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汪青杰;张延年;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 |
代理公司: | 沈阳火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8 | 代理人: | 李福义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预制 保温 承重墙 建造 方法 | ||
1.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A板和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B板;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A板,包括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室内墙面板(5)、石膏板安装木条(6)、室外墙面板(7)、内填保温材料(8)、板内墙骨柱(9)、通风口(10)、吊装孔(11)、钉(12)、T形节点加强连接板(13)、顶梁搭接口(15)和承重内墙板(16);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B板,包括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室内墙面板(5)、石膏板安装木条(6)、室外墙面板(7)、内填保温材料(8)、板内墙骨柱(9)、通风口(10)、吊装孔(11)、钉(12)、T形节点加强板间连接板(14)、顶梁搭接口(15)和承重内墙板(16) ;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A板和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B板中的相同名称的部件均为结构和功能相同的部件;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和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的中的两根竖直的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下层顶梁板(2)围成一个密封矩形框架,两根板边墙骨柱(3)的上端设置有下层顶梁板(2),两根板边墙骨柱(3)的下端设置有底梁板(4),底梁板(4)与两根板边墙骨柱(3)采用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所述钉(12)均由底梁板(4)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3)内,每个连接点均施钉(12)数量在3-5个之间,且钉(12)均匀排布,所述下层顶梁板(2)与两根板边墙骨柱(3)采用钉连接,所述钉(12)均由下层顶梁板(2)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3)内,每个连接点均施钉(12)在3-5个之间,且钉(12)均匀排布;当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A板或者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的板长小于等于7倍板内墙骨柱(9)标准间距L标准时,不设置上层顶梁板(1),当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A板板或者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的板长大于7倍板内墙骨柱(9)标准间距L标准时,在下层顶梁板(2)的上方设置上层顶梁板(1);所述承重内墙板(16)设置在上层顶梁板(1)中间的断口处;且左右两块上层顶梁板(1)的间距等于承重内墙板(16)的厚度,两侧上层顶梁板(1)与下层顶梁板(2)相比收进1.25~2.25倍的板内墙骨柱(9)标准间距L标准;所述上层顶梁板(1)与下层顶梁板(2)采用钉连接,在上层顶梁板(1)的两端分别施钉(12)一组,在这两组钉(12)之间又施钉(12)若干组,且钉(12)的组数大于等于板内墙骨柱(9)的数量,每组钉(12)T形均匀排列,钉(12)的数量设置在2-4根;在两个板边墙骨柱(3)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板内墙骨柱(9),且两边的板内墙骨柱(9)与板边墙骨柱(3)固定相连接,所述两个板边墙骨柱(3)与下层顶梁板(2)和底梁板(4)均采用钉连接方式相连接,钉(12)分别由板边墙骨柱(3)的外端面垂直钉入,所述钉(12)分组,每组钉(12)设置为两个,且钉(12)的连线呈水平;所述与板边墙骨柱(3)固定连接的板内墙骨柱(9)之间的若干个板内墙骨柱(9)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均匀分布,所述板内墙骨柱(9)与下层顶梁板(2)、底梁板(4)采用钉连接方式相连接,所述钉(12)分别由下层顶梁板(2)顶面、底梁板(4)底面垂直钉入板内墙骨柱(9)中、每个连接点设置有两根钉(12);所述每相邻的板内墙骨柱(9)之间均设置有保温材料(8),且所述板内墙骨柱(9)与保温材料(8)内外侧对齐设置;所述板内墙骨柱(9)与保温材料(8)的室内一侧设置有室内墙面板(5),所述室内墙面板(5) 四端分别与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相连接,所述室内墙面板(5)与若干个板内墙骨柱(9)采用钉连接, 所述与板边墙骨柱(3) 相连接的两块板内墙骨柱(9)之间的板内墙骨柱(9) 对应位置设置有石膏板安装木条(6) ;在石膏板安装木条(6)垂直施钉(12)钉入室内墙面板(5)和板内墙骨柱(9)中;所述石膏板安装木条(6)与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在室内一侧水平对齐;
所述板内墙骨柱(9)与保温材料(8)的室外一侧设置有室外墙面板(7),所述室外墙面板(7)四端分别与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相连接,所述室外墙面板(7)与若干个板内墙骨柱(9)采用钉连接,垂直施钉(12)钉入板内墙骨柱(9);所述室外墙面板(7)的外表面距离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底梁板(4)在室外一侧表面的距离设置在20 mm -40 mm之间,所述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侧设置有通风口(10),通风口(10)由下至上对齐且贯通,每相邻的板内墙骨柱(9)之间均分别设置一个通风口(10),且通风口(10)均位于每相邻的板内墙骨柱(9)之间的中线上;
当上层顶梁板(1)与下层顶梁板(2) 重叠时,分别距离上层顶梁板(1)两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5)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7)的室外一侧开设4个吊装孔(11);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A板与承重内墙板(16)连接的位置设置在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的两根板内墙骨柱(9)之间,在该两根板内墙骨柱(9)之间设置多块T形节点加强板间连接板(14),T形节点加强板间连接板(14)均匀分布,且与板内墙骨柱(9)采用钉连接;所述室外墙面板(7)的厚度设置在2mm -6mm之间;所述室内墙面板(5) 的厚度设置在9 mm -15mm之间;所述石膏板安装木条(6) 的厚度设置在10 mm -38mm之间,宽度与板内墙骨柱(9)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板边墙骨柱(3)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设置在38 mm -89mm之间,宽度设置在140 mm -286mm之间,所述板内墙骨柱(9)的厚度设置在38 mm -89mm之间,宽度设置在89 mm -185mm之间,所述室内墙面板(5)、室外墙面板(7)二者均采用承重OSB板;所述通风口(10)设置在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之间的圆弧,所述圆弧与上层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mm-5mm之间的圆弧;所述承重内墙板(16)主要包括第一上层顶梁板(16-1)、第一下层顶梁板(16-2)、边框柱(16-3)、内框柱(16-4)、外伸连接板(16-5)、第一底梁板(16-6)、第一吊装孔(16-7),所述边框柱(16-3)和内框柱(16-4)二者均匀分布,间距设置在400 mm -600mm之间,所述第一底梁板(16-6)设置在下端,所述第一下层顶梁板(16-2)设置在上端,所述第一底梁板(16-6)和第一下层顶梁板(16-2)均与两侧边框柱(16-3)外边缘同宽,在第一下层顶梁板(16-2)上设置第一上层顶梁板(16-1),在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T形墙A板或B板连接一端,第一上层顶梁板(16-1)外伸为外伸连接板(16-5),所述外伸连接板(16-5)的长度等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或B板的厚度,所述第一上层顶梁板(16-1)另一端缩进1.25~2.25倍的板内墙骨柱(9)标准间距L标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的T形墙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承重内墙板(16)的带有外伸连接板(16-5)的一侧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或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连接;外伸连接板(16-5)在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或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的连接部位选择中间部位;连接分为板内墙骨柱连接和板内墙骨柱柱间连接;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或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和承重内墙板(16)置于防腐木 (17),且并排靠紧排成T形,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或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的底梁板(4)与防腐木 (17)采用钉连接方式连接,钉子采用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室内墙面板(5)和室外墙面板(7)的外侧,各施钉一排;板内墙骨柱连接采用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T形墙A板与承重内墙板(16)连接,所述承重内墙板(16)的边框柱(16-3)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的T形节点加强连接板(13)连接,采用钉连接,钉(12)采用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室内墙面板(5)和室外墙面板(7)的外侧,各施钉(12)一排;
板内墙骨柱柱间连接采用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T形墙B板与承重内墙板(16)连接,所述承重内墙板(16)的边框柱(16-3)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B板的T形节点加强板间连接板(14)连接,连接采用钉连接,且位于室内墙面板(5)和室外墙面板(7)的外侧施钉(12),每块T形节点加强板间连接板(14)的两侧施钉(12)数量分别设置在2-4枚之间;所述承重内墙板(16)的外伸连接板(16-5)与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A板或B板的顶梁搭接口(15)连接,连接采用钉连接,顶梁搭接口(15)处施钉(12)数量设置在8-12枚之间,采用口字型布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5625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