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站、终端、端口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50041.2 | 申请日: | 2016-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5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星;张峻峰;郝鹏;毕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江舟;董文倩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站 终端 端口 确定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站、终端、端口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基站发送第一类信号至终端,并通过指定方式向终端指示基站的收发端口的选择模式,第一类信号用于下行优选发射端口的识别,选择模式用于描述收发端口间的关联关系;基站接收由终端发送的第二类信号,并基于第二类信号确定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之一:下行优选发射端口和上行优选接收端口。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对优选端口的识别效率较低的问题,提高了对优选端口的识别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站、终端、端口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无线电业务大量涌现,而无线电业务所依托的频谱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们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商业通信主要使用的300MHz至3GHz之间频谱资源表现出极为紧张的局面,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无线通信的需求。
在未来无线通信中,将会采用比第四代(4G)通信系统所采用的载波频率更高的载波频率进行通信,比如28GHz、45GHz等等,这种高频信道具有自由传播损耗较大、容易被氧气吸收、受雨衰影响大等缺点,严重影响了高频通信系统的覆盖性能。但是,由于高频通信对应的载波频率具有更短的波长,所以可以保证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天线元素,而更多的天线元素意味着可以采用波束赋形的方法来提高天线增益,从而保证高频通信的覆盖性能。
采用波束赋形的方法后,发射端可以将发射能量集中在某一方向上,而在其它方向上的能量很小或者没有,也就是说,每个波束具有自身的方向性,每个波束只能覆盖到一定方向上的终端,发射端的基站需要发射多个波束才能完成全方位的覆盖。对于基站而言,如果要获得较好的波束赋形权值,则需要终端进行测量并反馈下行的信道状态信息或者权值或者发射端口信息;对于终端而言,需要基站测量并反馈上行的信道状态信息或者权值或者发射端口信息,从而保证基站可以采用最优的发射波束或者发射端口发送下行业务,终端也可以采用最优的接收波束或者接收端口发送上行业务。
高频通信中的波束赋形与传统蜂窝网中的波束赋形在网络中的角色不同,蜂窝网中的波束赋形是在用户接入系统之后被引入,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吞吐量;而在高频段,全向或扇区级的同步信号的发射将很难满足覆盖需求,这要求小区在发现阶段就需要使能波束赋形,也就是说,终端需要进行基于波束的端口接入。由于收发两端均存在多个端口,在实现上下行收发端口的对准时,一种传统方式是收发两端遍历所有的收发端口对,从而找到最优的一对作为后续通信的优选收发端口对,这无疑会增加接入过程的时间和资源开销;另一种方法是,在信道互易性成立的情况下,网络节点的收发端口是相同的,或者说存在可预知的映射关系,只需要获知收发端口的一个,就可以用与之相对应的端口进行发送或者接收,从而简化了优选端口的识别训练过程。但是,在优选端口识别训练完成前,事先并不知道互易性是否成立,尤其不能获知对端的互易性状态,因此,无法有效的利用相关结论来简化优选端口识别过程。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完全遍历优选端口的识别训练过程的能耗开销过大、时延过长、效率较低,导致系统无法承受;2、盲目的利用互易性简化训练过程,会造成训练结果不准确,且无法保证通信性能。
针对相关技术中对优选端口的识别效率较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终端、端口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对优选端口的识别效率较低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口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基站发送第一类信号至终端,并通过指定方式向终端指示基站的收发端口的选择模式,其中,第一类信号用于下行优选发射端口的识别,选择模式用于描述收发端口间的关联关系;基站接收由终端发送的第二类信号,并基于第二类信号确定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之一:下行优选发射端口和上行优选接收端口。
可选地,基站发送第一类信号至终端包括:基站在至少一个下行发射端口上发送第一类信号,其中,第一类信号为同步信号或参考信号,参考信号专用于下行优选发射端口的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500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