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349133.9 | 申请日: | 2016-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82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 发明(设计)人: | 区兴华;佟冰;张东;余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41/12 | 分类号: | B22D4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8 | 代理人: | 仲伯煊 |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lf 钢包 智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LF(Ladle Furnace)炉是70年代初期在日本发展起来的精炼设备。由于它设备简单,投资费用低,操作灵活和精炼效果好而成为冶金行业的后起之秀,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LF炉精炼主要靠桶内的白渣,在低氧的气氛中(氧含量为5%),向桶内吹氩气进行搅拌并由石墨电极对经过初炼炉的钢水加热而精炼。由于氩气搅拌加速了渣-钢之间的化学反应,用电弧加热进行温度补偿,可以保证较长时间的精炼时间,从而可使钢中的氧、硫含量降低,夹杂物按ASTM评级为0~0.1级。
LF炉可以与电炉配合,以取代电炉的还原期,还可以与氧气转炉配合,生产优质合金钢。此外,LF炉还是连铸车间,特别是合金钢连铸生产线上不可缺少的控制成分、温度及保存钢水的设备。因此LF炉的出现形成了LD—LF—RH—CC(连铸)新的生产优质钢的联合生产线。在这种联合生产线上钢的还原精炼主要是靠LF炉来完成的。LF炉所处理的钢种几乎涉及从特钢到普钢的所有钢种,生产中可视质量控制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工艺操作制度。在各种二次精炼设备中,LF炉的综合性价比高。
LF炉钢包车所处精炼车间内轨道往往是敞开式,行走过程中当有人员穿过导轨,而目前钢包车控制器无防撞功能,当操作人员不注意或者处于视觉死区时,极易出现人身事故。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
技术方案: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包括第一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一长距离红外传感器、第二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三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四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二长距离红外传感器、第五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六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电机、钢包车车体、第一DI模块、第二DI模块、控制器、变频器、限位开关和操作箱,
所述钢包车车体的前后框架两端导轨的上方处分别设有第一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二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四短距离红外传感器和第五短距离红外传感器,所述钢包车车体的后侧的中部设有第一长距离红外传感器,所述钢包车车体的前侧的中部设有第二长距离红外传感器,所述钢包车车体的两侧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三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第六短距离红外传感器,
所述钢包车车体的后部两侧分别设有一电机,所述电机与减速机驱动相连,所述减速机与车轮驱动相连,
所述第一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四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均通过屏蔽电缆与所述第二DI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长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三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长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六短距离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均通过屏蔽电缆与所述第一DI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DI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DI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DP总线与所述变频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变频器的输出端通过屏蔽电缆与所述电机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操作箱、所述限位开关通过屏蔽电缆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可靠性高;
2、稳定性好;
3、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LF炉钢包车的智能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
其中:
1-第一短距离红外传感器2-第一长距离红外传感器
3-第二短距离红外传感器4-第三短距离红外传感器
5-第四短距离红外传感器6-第二长距离红外传感器
7-第五短距离红外传感器8-第六短距离红外传感器器
9-电机10-钢包车车体
11-第一DI模块 12-第二DI模块
13-控制器 14-变频器
15-限位开关 16-操作箱
17-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491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栅氧化层之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进行分析样品的离子化方法及其专用离子化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