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均孔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43008.7 | 申请日: | 201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何本桥;廖博;李建新;崔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78 | 分类号: | B01D71/78;B01D69/10;B01D6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孔纳 滤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均孔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膜主要用于蛋白质与多肽的分 级、病毒的脱除以及药物分子的精密分离等高附加值物质分离领域。
背景技术
均孔膜因分离精度高、截留率和通量不再相互制约而成为膜分离技术领域的核心 研究内容之一,被认为是“能显著提高分离效率和实现可控分离的新型分离技术”,特别适 合蛋白质与多肽的分级、病毒的脱除以及药物分子的精密分离等高附加值物质分离领域, 代表着膜分离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多种材料和相应制备工艺被广泛采用。核径迹蚀刻膜是目前唯一已商业化的 具有接近单分散孔径的分离膜,但它的孔隙率很低(<10%),通量小,分离效率不高。文献 中还报道了阳极氧化法、水滴模板法以及微加工等制备单分散孔径分离膜的一些方法,但 这些方法因材料成本、工艺可控性及工业放大等具体问题制约其实际应用。
为此,国内外学者在均孔膜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其中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法、胶体晶体法最引人关注。嵌段聚合物不同链段之间通常是热力学 不相容的,易于发生相分离。因嵌段之间由化学键链接,宏观相分离受限,所以只能发生微 相分离,而自发形成10~100纳米的有序微区。再通过光刻蚀、水解或臭氧分解等手段,选择 性除去微区成分而制得均孔膜。但这个工艺中会损失部分聚合物链段,而造成膜结构的破 坏和性能降低。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工业大学汪勇教授等提出了一种“受限溶胀诱导致孔” 的制备方法[10],即在得到微区有序分布的嵌段聚合物致密膜后,选用微区链段的良溶剂浸 泡该膜,使微区聚合物溶胀并突破连续相的束缚而翻转到膜表面,当溶剂挥发后,微区聚合 物干燥,微区位置成为孔结构,从而得到孔径分布窄、孔径尺寸随嵌段分子量变化在10~50 纳米可调的均孔膜[12,13]。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Paul教授等结合“紫外光降解--溶剂诱导” 后处理方法,也获得孔径在11~19纳米内可调的均孔膜。另外,德国Abetz教授等人等提出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非溶剂诱导相分离(SNIPS)制备均孔膜的方法,通过控制溶剂挥发时 间,使溶液膜表面聚合物链段的溶解性发生变化,并逐渐形成胶束并有序排列,胶束之间的 空隙即为膜表层的均孔结构,再将玻璃板浸入非溶剂中,聚合物发生相转化,最终获得表层 孔径在15~40纳米可调的均孔结构、下层为无序多孔结构的不对称膜。
但是上述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合适的嵌段聚合物材料有限,目前主要集中 在聚苯乙烯-聚乙烯吡啶嵌段共聚物(PS-b-PxVP(x=2或4))、聚苯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 物(PS-b-PEO)、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S-b-PMMA)等;二是在膜制备过 程中,为了保证胶束的形成和有序排列,嵌段聚合物必须具有显著的两亲特性,聚合物与溶 剂之间的热力学溶解特性关系也需精确匹配;三是因嵌段间热力学推力的限制,以嵌段聚 合物所得的分离膜孔径尺寸通常大于10纳米,难以实现对尺寸小于10纳米的蛋白质、多肽 以及药物分子等高附加值小尺寸物质的精密分离,大大限制了均孔膜的精密分离优势的发 挥。
基于单分散颗粒自组装的“胶体晶体法”也是制备均孔膜的一种方法。在该方法 中,直径在微米或亚微米级的单分散胶体颗粒(如二氧化硅球等)在重力、静电力或毛细管 力等作用下组装成有序阵列结构,形成胶体晶体模板,然后将组装的胶体晶体侵入反应性 单体中,让单体浸满胶体颗粒间空隙并使单体聚合,待单体完全聚合后,再选择性除去胶体 颗粒模板,最终得到一个孔径分布窄、孔隙率高的“反胶体晶体”膜。由于所用胶体颗粒尺寸 限制,这种方法得到膜孔通常在微滤(大于100纳米)范围。进一步在此膜孔表面进行化学接 枝,以减小膜孔尺寸,也只能使孔径接近超滤。
实际上,胶体晶体中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而且这些空隙尺寸可以根据颗粒尺寸 精确调控。根据“等径圆球密堆积”原理,如果胶体颗粒采取“最密堆积”,则胶体晶体孔隙率 可达25.95%以上(对应的空间利用率为74.05%),胶体颗粒间孔隙的孔球尺寸(0.225R~ 0.414R)也可由胶体颗粒尺寸(半径为R)精确控制。如Zharov等人]以二氧化硅微球通过面 心立方密堆积形式制得均孔膜,通过改变微球尺寸和表面修饰等手段实现孔径在5~50纳 米范围内的有效调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430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松脂的溶解方法
- 下一篇:防堵型水处理用PVDF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