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相粉体材料生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36892.1 | 申请日: | 2016-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212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浦林;王晶晶;王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浦林 |
主分类号: | B02C19/20 | 分类号: | B02C19/20;B02C23/02;B02C23/36;B02C2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相粉体 材料 生产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体材料生产设备,同时还涉及一种粉体材料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粉体是由许许多多小颗粒物质的集合体,其共同的特征是:具有许多不连续的面,比表面积大,由许多小颗粒物质组成。粉体与大块固体相比较,相对微小的固体称之为颗粒。根据其尺度的大小,常区分为颗粒、微米颗粒、亚微米颗粒、超微颗粒、纳米颗粒等。通常粉体工程学研究的对象是尺度界于10-9m到10-3m范围的颗粒。
随着科学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制备和使用这些微小颗粒的技术不断地从毫米走入微米,从微米走入纳米。即使还不知道颗粒微细化终点到哪里,但确实在不断逼近分子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化学家关注的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32面体的原子群等,一方面是分子簇,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呈现具有粉体颗粒特性的状态,可以说人类的操作能力进入分子和颗粒连续的时代。
粉体技术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再生、节能省能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存对于粉体技术的依赖和期望越来越高,粉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使各行各业发生根本性的变。粉体工程学已广泛应用到建材、机械、能源、塑料、橡胶、矿山、冶金、医药、食品、饲料、农药、化肥、造纸、资源、环保、信息、航空、航天、交通等几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目前的粉体材料主要由粉碎设备进行生产,目前的粉体生产设备容易对材料的结构造成破坏,同时还需要求粉体生产设备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否则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目前急需研制出一种高效安全的粉体生产设备,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粉体材料的大量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能安全高效以及能产出高质量粉体的液相粉体材料生产设备,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液相粉体材料生产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液相粉体材料生产设备包括筒体、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粉体摩擦轮以及与所述粉体摩擦轮传动连接的驱动装置,所述液相粉体材料生产设备还包括送料机构,所述筒体内装盛有液体,工作时,所述送料机构将材料棒的一端压靠在所述粉体摩擦轮的表面上,所述粉体摩擦轮与所述材料棒的接触处位于所述液体内。
进一步,所述粉体摩擦轮平卧于所述筒体内,所述材料棒的一端压靠在所述粉体摩擦轮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粉体摩擦轮的上方设置有挡盘,所述粉体摩擦轮与所述挡盘之间有一间隙。
进一步,所述粉体摩擦轮的下方设置有若干片阻旋片,若干片所述阻旋片竖立在所述筒体内的所述液体中。
进一步,所述液相粉体材料生产设备还包括循环管道和设置在所述循环管道上的循环泵,所述循环管道的下端与所述筒体的下端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循环管道的上端与所述间隙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挡盘上设有与所述间隙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循环管道的上端与所述通孔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粉体摩擦轮中心相连接的转轴、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的变速机构以及与所述变速机构传动连接的电机,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粉体摩擦轮中心,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轴承支撑结构。
进一步,所述送料机构为弹簧压力机构,所述弹簧压力机构推压着所述材料棒的上端,所述材料棒的下端在所述弹簧压力机构推压下压靠在所述粉体摩擦轮的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材料棒为金属材料条或者为非金属材料条;所述粉体摩擦轮上设置有金刚砂、红宝石、黑宝石、色钻石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所述液体为水,或者为水溶液,或者为低分子量石蜡液,或者为稳定性表面活性剂。
一种使用所述液相粉体材料生产设备的生产方法,该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材料棒装在送料机构上,使得所述材料棒的一端压靠在粉体摩擦轮的表面上;
b、往筒体内加入液体,使得所述粉体摩擦轮浸泡在所述液体中;
c、启动驱动装置,使所述粉体摩擦轮发生高速转动,所述材料棒的一端在所述粉体摩擦轮的高速转动下在所述液体中产生粉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浦林,未经王浦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68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