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重金属螯合剂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33478.5 | 申请日: | 2016-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49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朱运涛;刘凤能;江晓明;高奇;归晨秋;林韦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云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33/16 | 分类号: | C07C333/16;A62D3/33;A62D101/43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2369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二硫代 氨基 甲酸 盐类 重金属 螯合剂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螯合剂技术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重金属螯合剂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化学法生产对羟基苯甘氨酸是采用苯酚、乙醛酸、氨基磺酸一锅法合成混旋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的过程中产生副产物邻羟基苯甘氨酸。对羟基苯甘氨酸和邻羟基苯甘氨酸的比例约为4:1~5:1。合成废水经过MVR浓缩,提取副产硫酸铵;提取硫酸铵后的母液,降温析出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和硫酸铵的混合物,这部分混合物一般情况下都作为固体废物进行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重金属螯合剂的生产工艺,将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母液中提取出来的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和硫酸铵的混合物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重金属螯合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重金属螯合剂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是利用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过程中,产生邻羟基苯甘氨酸和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混合物,混合物再与CS2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甘氨酸或邻羟基苯甘氨酸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作为优选,所述的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过程是采用苯酚、乙醛酸、氨基磺酸一锅法合成混旋对羟基苯甘氨酸,产生副产物为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
作为优选,在反应釜中加入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加入水和浓度为30-32%的液碱,搅拌溶清,升温至80-90℃,开真空,负压蒸氨,持续2-4小时;之后降温至30-40℃,加入CS2,再升温至40-60℃反应4-8h,之后开真空,负压蒸出未反应的CS2,降温出料。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釜中水、液碱及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的质量比为1:3:1。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在反应釜中加入上述质量比的水、液碱及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和硫酸铵的混合物,升温至80℃,在-0.06KPa的真空度下蒸氨,持续4小时,取样检测硫酸铵含量,低于1%时,降温至30℃,加入CS2,升温至60℃回流8小时,开真空,负压蒸出未反应的CS2,降温出料。
本发明有效地利用了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减少了废弃物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在反应釜中加入1吨水、3吨液碱及1吨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升温至80℃,在-0.06KPa的真空度下蒸氨,持续4小时,取样检测硫酸铵含量,低于1%时,降温至30℃,加入CS2,升温至60℃回流4小时,开真空,负压蒸出未反应的CS2,取样检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含量为36.5%。
实施例2:在反应釜中加入1吨水、3吨液碱及1吨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升温至80℃,在-0.06KPa的真空度下蒸氨,持续6小时,取样检测硫酸铵含量,低于1%时,降温至30℃,加入CS2,升温至60℃回流8小时,开真空,负压蒸出未反应的CS2,取样检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含量为38.8%。
实施例3:在反应釜中加入1吨水、3吨液碱及1吨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升温至90℃,在-0.06KPa的真空度下蒸氨,持续2小时,降温至40℃,加入CS2,升温至60℃回流4小时,开真空,负压蒸出未反应的CS2,取样检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含量为26.3%。
实施例4:在反应釜中加入1吨水、3吨液碱及1吨对羟基苯甘氨酸、邻羟基苯甘氨酸、硫酸铵的混合物,升温至80℃,在-0.06KPa的真空度下蒸氨,持续2小时,降温至30℃,加入CS2,升温至60℃回流4小时,开真空,负压蒸出未反应的CS2,取样检测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含量为26.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子,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云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云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34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