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锰铁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32746.1 | 申请日: | 201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26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夏冬炎;陈明;先雪峰;巣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严政,刘兵 |
地址: | 5503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锰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1)将锂源、可溶性锰源、可溶性铁源、可溶性磷源、碳源和分散剂混合,得到第一前驱体浆料;
(2)将第一前驱体浆料进行第一干燥处理,得到第一前驱体颗粒;
(3)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将第一前驱体颗粒进行第一热处理,得到第二前驱体颗粒;
(4)将第二前驱体颗粒、碳源和分散剂混合,研磨,得到第二前驱体浆料,其中,控制研磨过程中的输入能量密度不小于10kwh/千克第二前驱体颗粒;
(5)将第二前驱体浆料进行第二干燥处理,得到第三前驱体颗粒;
(6)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将第三前驱体颗粒进行第二热处理,得到碳包覆磷酸锰铁锂;
其中,步骤(4)中,控制碳源的加入量使得步骤(6)得到的碳包覆磷酸锰铁锂的碳含量比步骤(3)得到的第二前驱体颗粒的碳含量增加至少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控制研磨过程中的输入能量密度为10-15kwh/千克第二前驱体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控制碳源的加入量使得步骤(6)得到的碳包覆磷酸锰铁锂的碳含量比步骤(3)得到的第二前驱体颗粒的碳含量增加3-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锂源选自锂、氢氧化锂、碳酸氢锂、磷酸锂、碳酸锂、醋酸锂、氯化锂、磷酸二氢锂、草酸锂和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可溶性锰源选自硝酸锰、硫酸锰、氯化锰、乙酸锰和柠檬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可溶性铁源选自醋酸亚铁、溴化亚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溴化铁、氯化铁、硫酸铁、高氯酸铁、硝酸铁和柠檬酸铁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可溶性磷源选自磷酸、磷酸氢盐和正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碳源选自葡萄糖、蔗糖、乳糖、柠檬酸、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硬脂酸、炭黑导电剂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分散剂选自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异丙醇和丙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磷酸氢盐选自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锂和磷酸氢二铵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正磷酸盐选自磷酸铁和/或磷酸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炭黑导电剂选自导电碳黑、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碳黑为乙炔黑、Super P、350G和科琴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控制锂源、可溶性锰源、可溶性铁源、可溶性磷源和碳源的加入量使得到的第一前驱体浆料中锂元素、锰元素、铁元素、磷元素和碳元素的摩尔比为1:0.5-1:0.01-0.5:0.95-1.05:0.6-3,且锰元素和铁元素的总摩尔量与锂元素摩尔量的比值为1:0.95-1.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控制锂源、可溶性锰源、可溶性铁源、可溶性磷源和碳源的加入量使得到的第一前驱体浆料中锂元素、锰元素、铁元素、磷元素和碳元素的摩尔比为1:0.5-0.8:0.2-0.5:0.95-1.05:0.6-3。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第一干燥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00-400℃,时间为1-100s。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第一干燥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50-350℃,时间为1-10s。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第一干燥处理的方式包括喷雾干燥、微波干燥或流化床干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第一干燥处理的方式为喷雾干燥。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所述第一热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为500-700℃,时间为1-20h。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5)中,所述第二干燥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00-400℃,时间为1-10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274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