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浸镀层截面透射样品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329644.4 | 申请日: | 2016-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2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刚;李锋;吕家舜;周芳;冯士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层 截面 透射 样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浸镀层截面透射样品的制备方法,选取两张钢板并在表面分别加工出多个孔,将两张钢板叠放固定在一起,之间夹有垫片,两张钢板之间形成缝隙,将固定好的钢板放入热镀锌模拟器进行热浸镀试验,启动热浸镀锌锅中的搅拌器,使镀液顺利流入板缝中,在随后的冷却段中,缝隙中的镀液凝固,使两张钢板形成冶金结合,在孔的边缘沿板材横截面进行线切割,经研磨、离子减薄后获得薄区透射电镜观察试样。本发明通过钢板表面加工和热浸镀工艺将两钢板冶金结合在一起,使钢板的结合力大大提高,在后续的研磨、离子减薄过程中不易断裂,有效提高了热镀层截面透射样品制备的成功率,并能获得更为准确和优良的薄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试样分析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浸镀层截面透射样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浸镀层具有优良的耐蚀防护性能,已在建筑、汽车、家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进步和产品要求(使用性能、环保性能等)的提高,各种新型热浸镀层被不断开发出来,如合金化镀层、锌铝镁镀层等。因此需要更为准确的了解热浸镀层的结构特征,尤其是热浸镀层与基板结合后的组织、形貌特征以及层/基结合的特点,即热浸镀层与基板间结合是否牢固、是否能够起到优良的保护基板的作用。
目前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先进设备已成为检测镀层的先进手段,但其放大倍数有限,特别是难以观察到镀层与基板结合的各种微观信息。透射电镜放大倍数均能达到5万倍以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镀层/基板结合的细节信息,但需要制备镀层的截面样品,样品制作难度较大。
目前对于镀层截面透射样品的制作多采用铜环或铜管方法制备。A.Chakraborty等人将两个镀层样品的带镀层面采用特殊胶水粘合在一起,然后进行适当尺寸的切割,将切割好的样品套入3mm直径的铜管中,沿铜管的截面进行细切割,将切割好的薄片进行机械研磨,当研磨到足够薄时,采用离子减薄设备对粘合的试样中间进行减薄处理,最后将样品放入透射电镜观察,专利CN 102519771 A、CN 103308362 A、CN 103487303 A也均采用类似手段,或用铜环或用铜管,并利用有机树脂进行封闭处理来进行透射截面样品的制备。
但该方法极大的受到胶水性能和试样性能的影响,尤其在机械研磨过程中,由于研磨的最终厚度一般在30到100微米,此时试样呈薄膜状态,抗变形能力很差,粘结胶水虽已固化,但脆性较强,尤其在薄膜状态下,极易脆断。有研究人员为防止试样与铜管脱离,采用树脂填埋的方法,但在极薄的情况下,固化的树脂同样有较强脆性,在机械力(压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很容易脆断,使样品脱离铜环。在离子减薄过程中,粘合胶、树脂材料与镀层材料存在较大的性能差异,粘合胶极易成片脱落,造成两个结合样品分离,或薄区集中在粘合胶处,而要观察的样品上没有薄区,无法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因此该方法的制样成功率低,样品薄区较少。
发明内容
为克服当前热浸镀层截面透射样品制样成功率低,获得薄区较少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浸镀层截面透射样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热浸镀层将两钢板冶金结合在一起,不需要第三方的粘结剂的粘合,制样成功率较高,获得薄区较多,利于更好的透射观察。
一种热浸镀层截面透射样品的制备方法,其操作步骤如下:
1)选取两张钢板并在表面分别加工出多个孔;
2)将加工后的钢板表面清洗干净,将两张钢板叠放固定在一起,之间夹有垫片,两张钢板之间形成缝隙;
3)将固定好的钢板放入热镀锌模拟器中进行热浸镀试验,启动热浸镀锌锅中的搅拌器,使镀液顺利流入板缝中,在随后的冷却段中,缝隙中的镀液凝固,使两张钢板形成冶金结合;
4)热浸镀试验后,在孔的边缘沿板材横截面进行线切割,将切割后的试样沿横截面进行研磨,并对研磨好的试样进行离子减薄加工,获得薄区透射电镜观察试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96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