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空工作的宽范围燃油喷嘴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29022.1 | 申请日: | 2016-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3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忠;王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R3/38 | 分类号: | F23R3/38 |
代理公司: |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0 | 代理人: | 管宝伟 |
地址: | 550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空 工作 范围 燃油 喷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油喷嘴,尤其是涉 及一种适用于高空工作的宽范围燃油喷嘴。
背景技术
燃油喷嘴是一种为航空发动机提供雾化燃料的装置。为了适应航 空发动机宽广的工作范围,往往采用供油范围宽,各个状态雾化质量 好和贫油熄火极限宽的双油路燃油喷嘴来给燃烧室供油。但当采用双 油路双喷口结构形式的燃油喷嘴给燃烧室供油时,由于受主、副喷口 结构限制以及被燃油中污物堵塞的限制,在规定的供油压力条件下, 难以保证和提高燃油供应量及加大喷雾锥角。
为克服上述不足,公开号为CN10313407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 种双油路燃油喷嘴。主要由喷嘴壳体、主油路喷口、主油路旋流器和 副油路旋流器组成。主油路旋流器与主油路喷口的内腔构成主油路旋 流室;副油路旋流器的头部锥形体与主油路旋流器内腔收敛锥角构成 副油路旋流室;主油路喷口上设计有冷却空气流道。使得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供油范围宽,并使燃油喷嘴喷雾锥角增加了10°-15°。
但是,当发动机在高空工作时,喷嘴工作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 喷嘴主油路内燃油压力极低,从主喷口喷出的主油路内燃油不能形成 伞状喷雾锥,严重影响了燃油的雾化效果;同时,从喷嘴副喷口喷出 的伞状喷雾锥的喷雾锥角小,也不利于副油路燃油的雾化及与空气的 掺混。此时从喷嘴喷出的燃油的雾化及与空气掺混的效果极差,极大 地影响了燃烧室的燃烧效率和燃烧稳定性,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空中 停车,因此,发动机的工作范围不够宽广,当发动机需要在高空工作 时,现有燃油喷嘴就不能满足发动机的工作要求,需要一种适宜在高 空工作的宽范围的燃油喷嘴。
另外,上述双油路燃油喷嘴的主油路旋流槽是设计在主油路旋流 器的圆柱面上;副油路旋流槽是设计在副油路旋流器的锥形体上。这 种结构,旋流槽形状不规则,流量调整受结构限制较多,流量偏大后 无法调小。而且组成副油路旋流室的副油路旋流器外锥面与主油路旋 流器的内锥面贴合程度要求很高,否则影响副油路喷口性能。主油路 旋流器外圆柱面与主油路喷口内圆柱面要求也很严,这些因素增加了 喷嘴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燃油喷嘴不能满足发动机在高空工 作时的要求,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空工作的宽范围燃油喷嘴,从而扩 大发动机的工作范围,满足发动机的高空工作要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适用于高空工作的宽范围燃油喷嘴,包括喷嘴壳体、分油衬 筒、副油路喷口、主油路喷口、喷嘴螺帽及垫圈A和垫圈B,所述分油 衬筒安装在喷嘴壳体内部,所述副油路喷口安装在喷嘴壳体内部,并 紧靠分油衬筒端面,所述主油路喷口套装在副油路喷口外侧,垫圈A 和垫圈B依次安装在主油路喷口外侧,并通过喷嘴螺帽压紧,所述副 油路喷口的内腔构成副油路旋流室,所述副油路喷口上设置的副油路 喷口外锥面和主油路喷口的内腔共同构成主油路旋流室,所述喷嘴螺 帽上还设置有冷却空气流道。
所述副油路喷口和主油路喷口的端面分别设置有副油路喷口切 向进油道和主油路喷口切向进油道。
所述副油路喷口端面的切向进油道的高度为0.2~0.4mm。
所述副油路喷口内腔形成的旋流室内锥角度为30°
所述副油路喷口出口端设置成副油路喷口出口圆柱面,且副油路 喷口出口圆柱面的直径为1.75mm
所述副油路喷口出口圆柱面的出口端设置成副油路喷口出口锥 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1)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燃油喷嘴,发动机在高空工作时可切断 喷嘴主油路供油,提高副油路工作压力,保证高空小流量燃油雾化良 好;
(2)本发明通过对副油路喷口的改进设计,避免了现有燃油喷 嘴不能满足发动机高空工作时供油量和喷雾锥角要求的不足,从而保 证了喷射燃油的雾化质量;
(3)本发明通过对主油路喷口旋流室改进设计,避免了喷嘴主、 副油路同时工作时两个伞状喷雾锥的相互干涉;
(4)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燃油喷嘴结构,不但简化了喷嘴螺帽的 设计,而且达到了冷却喷嘴和吹除喷口表面积碳以及辅助燃油雾化的 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未经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90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波热风炉转盘结构
- 下一篇:一种锅炉清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