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动覆岩运动规律原位观测钻孔布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22601.3 | 申请日: | 2016-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11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卫兵;李竹;鞠金峰;许家林;徐敬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8/02 | 分类号: | G01V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动覆岩 运动 规律 原位 观测 钻孔 布置 方法 | ||
1.一种采动覆岩运动规律原位观测钻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 收集开采区域地质信息,获取该区域地层全柱状,利用岩层运动的关键层理论,获取覆岩全柱状中覆岩关键层位置和相关参数,利用公式:,计算覆岩关键层极限跨距;利用公式:,计算覆岩关键层初次破断距;利用公式,计算覆岩关键层周期破断距;式中:i取值为i=1、2、3、4,即分别表示亚关键层1(KS1)、亚关键层2(KS2)、亚关键层3(KS3)、主关键层(MKS),Rti为各覆岩关键层岩性抗拉强度,为覆岩关键层载荷量,为覆岩关键层厚度,为覆岩关键层距煤层顶板距离;
b. 在开采区工作面初采期布置初采期观测钻孔:沿工作面倾向的中部依次布置多组初采期观测钻孔组,每组初采期观测钻孔组间距应小于覆岩主关键层破断距的一半;所述初采期观测钻孔组包括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1)、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和1个初采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3),根据覆岩各关键层初次破断距,布置的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1)、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与工作面切眼(7)间距分别为、,初采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3)与工作面切眼(7)间距为;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与初采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3)的倾向间距为;所述工作面覆岩初采期布置的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1)与工作面切眼距离满足;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与切眼距离为,满足,且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1)与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的钻孔间距为,;初采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3)与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间距;
c. 在开采区工作面覆岩周期破断期布置破断期观测钻孔;沿工作面倾向的中部依次布置破断期观测钻孔组,每组破断期观测钻孔组间距大于覆岩主关键层周期破断距;所述破断期钻孔组包括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4)、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和1个破断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6),通过覆岩各关键层周期破断距,布置的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4)、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与工作面切眼(7)距离分别为,,破断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6)与工作面切眼(7)间距为,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与破断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6)倾向间距为;
所述工作面覆岩周期破断期,布置的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4)与工作面切眼距离为满足: ;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与工作面切眼距离为满足:,即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4)和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钻孔间距满足;同时破断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6)与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间距为;式中n标示覆岩关键层主关键层已经历的周期破断数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动覆岩运动规律原位观测钻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1)、初采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2)、初采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3)、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Ⅰ(4)、破断期岩层运动原位观测钻孔Ⅱ(5)和破断期钻孔电视观测钻孔(6)的钻孔深度均以覆岩第1层亚关键层为准,直至钻进覆岩第1层亚关键层底界面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动覆岩运动规律原位观测钻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为避免所有钻孔受到工作面回采的超前影响而出现孔内错断、孔壁坍塌进而造成堵孔的现象,所有钻孔施工工作应超前工作面200m完成,并保证所有钻孔在岩层移动监测设备安装之前完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260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户外照明灯
- 下一篇:天然电场检测用信号接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