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炭气孔率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321081.4 | 申请日: | 2016-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8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鲍俊芳;赵良;张雪红;陈细涛;任玉明;曹素梅;项茹;宋子逵;陈鹏;詹立志;王元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王和平 |
| 地址: | 43008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炭 气孔率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炭气孔率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参与配煤的各单种煤及其配比范围。2)测定各单种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和挥发份Vdaf值,控制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为20mm以上、挥发份Vdaf≥32%的炼焦煤配比≤25%。3)控制配合煤细度范围为:72.5±2.5%。4)入炉炼焦。由于在相同配煤比时,焦炭气孔率与配合煤细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配合煤细度为70~75%时,焦炭气孔率相对较低,焦炭热反应后强度相对较高。因此,本发明通过控制配合煤的细度和单种煤中Y值为20mm以上高挥发份炼焦煤的配比,焦炭气孔率可控制在36.5±1.0%,焦炭热强度CSR在70±1%,M40在87~89%,M10在5.5~6.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炼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炭气孔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焦炭是以碳为主要成分的不规则多孔体,焦炭由气孔和气孔壁构成,焦炭气孔率是影响其高温反应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焦炭的反应性随气孔率的增大而增大,焦炭反应后强度随气孔率的增大而减小。因此,焦炭的气孔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对于焦炭强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控制焦炭气孔率的方法为:控制高挥发份煤的配入量、适当延长结焦时间和提高炼焦温度。该方法的缺陷为:1)我国高挥发份炼焦煤资源丰富,尤其在高挥发份炼焦煤资源丰富的地区,控制高挥发份煤的配入量限制了该类资源的使用,不利于炼焦企业降低配煤成本;2)适当延长结焦时间和提高炼焦温度增加炼焦耗热量,不利于炼焦工序成本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焦炭气孔率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探寻配煤及煤的粒度调整方法控制焦炭气孔率,避免因气孔率变化引起焦炭冷、热态强度波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确定参与配煤的各单种煤及其配比范围:气煤0~20%;气肥煤0~15%;1/3焦煤15~30%;肥煤0~30%;焦煤30~50%;瘦煤0~20%。
2)测定各单种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和挥发份Vdaf值,控制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为20mm以上、挥发份Vdaf≥32%的炼焦煤配比≤25%。
3)控制配合煤细度范围为:72.5±2.5%。
4)入炉炼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气煤5~15%;气肥煤5~10%;1/3焦煤15~25%;肥煤10~20%;焦煤35~45%;瘦煤5~15%。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长期试验研究发现,在相同配煤比时,焦炭气孔率与配合煤细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配合煤细度为65~75%时,焦炭气孔率相对较低,焦炭热反应后强度相对较高。且焦炭气孔率随着细度的升高而上升。但配合煤细度为65~70%时,焦炭气孔率上升幅度相对较低,配合煤细度为70~75%时,焦炭气孔率上升幅度相对较高,而配合煤细度为65~70%时,由于大于等于5mm煤粒相对较多,工艺性质劣化,焦炭热强度随着细度的降低而下滑。配合煤的细度为75%以上时,由于小于0.3mm粉煤量多,粘结性和膨胀性劣化,焦炭热强度随着细度的上升而下滑。本发明的发明人同时研究发现,高挥发份炼焦煤中Y值小于20mm的炼焦煤并不会造成焦炭气孔率上升,Y值在20mm以上的高挥发份炼焦煤会造成焦炭气孔率上升,应控制Y值20mm以上的高挥发份炼焦煤配比≤25%。因此,本发明通过控制配合煤的细度和单种煤中Y值20mm以上的高挥发份炼焦煤的配比,焦炭气孔率可控制在36.5±1.0%,在无煤调湿、无型煤,传统4.3米以上顶装焦炉干熄焦条件下,本发明方法所得焦炭热强度CSR在70±1%,M40在87~89%,M10在5.5~6.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10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