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19901.6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17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吕浩鹏;李博宇;戴克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1001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管生产线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焊接钢管输送生产线上的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
背景技术
在JCOE直缝焊管生产线中,一般采用铣边、预弯、折弯等的成型过程,预焊、内焊、外焊等的焊接过程,以及扩径、整圆、矫直等的精整过程。
在此类的焊管生产线中,用于成型的折弯机高度很高,直接影响到厂房及行车的高度,而焊接区及精整区的设备高度相对较低,如果整个厂房均按照成型区高度设置,会造成比较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给焊接区和精整区的设备起吊带来不便。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由于场地限制等问题的存在,在有些生产线的生产实践中,将成型区域整体下沉,但此做法相应造成设备前后衔接之间存在高差问题,即成型区域与焊接区域的中心线不在同一标高上,导致设备衔接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成型区域与焊接区域的设备衔接之间存在高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设置在成型区折弯机后方的设置有若干输送辊道的升降框架、控制所述升降框架的升降方向的导向机构以及驱动所述升降框架升降的驱动机构;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座,所述升降框架上固定有导向轮,所述导向座面向所述升降框架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轮适配的竖向滑槽,所述导向轮设置在所述滑槽内并沿所述滑槽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为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下方的液压缸或气缸,所述液压缸或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框架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或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的升降框架的下端通过锁扣连接,所述锁扣包括设置在所述液压缸或气缸的输出端的母锁扣以及与所述母锁扣配合的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下端的子锁扣。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或气缸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的下方;
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导向套杆,所述导向套杆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导向套以及套设在所述导向套内与所述导向套适配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上端与所述的升降框架的下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座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的末端两侧的两个导向子座,所述导向子座上面向所述升降框架的侧面均设置有竖向滑槽,所述升降框架的末端端头的两侧对应所述的导向子座的竖向滑槽均设置有导向轮。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为升降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辊道包括若干间距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上方的输送辊,所述输送辊道的长度至少为一根钢管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辊通过螺栓连接于升降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油缸在所述升降框架中心两侧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升降油缸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导向套管。
本发明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将以往成型区域出口的固定式输送辊道改为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通过在低位时接到在折弯机较低中心线出来的钢管,之后进行整体举升,将钢管提升到所需高度即与后区中心线高度相匹配,之后升降框架上的输送辊道转动,将其上钢管输送到与之衔接的标高较高的预焊机前的固定输送辊道上,从而使得成型区域与焊接区域的设备衔接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在以往的焊接钢管生产线基础上,在不对厂房及厂房内行车等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将某一段固定式输送辊道改为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使得高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调整,从而解决生产线前后某些设备上钢管中心线不在同一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的高位时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1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的低位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的是钢管的输送方向,所述的升降框架的末端指的是沿钢管输送方向的升降框架的尾端。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可升降式输送辊道装置包括设置在成型区折弯机后方的设置有输送辊道1的升降框架2、控制所述升降框架2的升降方向的导向机构以及驱动所述升降框架升降的驱动机构;所述输送辊道1为若干间距设置在所述升降框架上方的输送辊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99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