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开关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17459.3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7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成应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5/02 | 分类号: | G05B15/02;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汪飞亚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开关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智能开关系统,包括无线网关、多个智能单火线开关、多个负载,每个智能单火线开关与所述多个负载中的一个负载串联连接于火线与零线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网关用于产生唤醒信号,并将所述唤醒信号耦合至由火线及零线组成的交流电源网络,还用于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智能单火线开关;
所述每个智能单火线开关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包含唤醒模式及休眠模式,处于唤醒模式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无线网关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
零功耗唤醒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交流电源网络的唤醒信号,并将所述唤醒信号转换成谐振电压信号以唤醒处于休眠模式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
第一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用于分析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控制信号,并输出切换信号;以及
切换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器与该负载之间,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器输出的所述切换信号执行导通或断开以改变该负载的使用状态,其中该负载是所述多个负载中的一个负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云服务平台,用于根据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发出的指令向所述无线网关发送查询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负载具有对应的编码、名称及位置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网关包括:
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云服务平台的查询信号;
第二控制器,存储有所述多个负载对应的编码、名称、位置信息及与所述编码一一对应的中心频率的列表,用于根据所述查询信号及所述列表确定负载对应的中心频率,以生成具有所述中心频率的唤醒信号;以及
远程唤醒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的具有所述中心频率的唤醒信号耦合至所述交流电源网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被所述零功耗唤醒单元唤醒后,还用于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发送当前负载的使用状态及控制信号更新请求;以及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更新请求,并将所述控制信号反馈至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分析所述控制信号,当所述第一控制器判断所述控制信号为改变负载的使用状态的请求时,所述第一控制器输出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切换单元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该负载的当前的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
当所述第一控制器判断所述信号为查询负载的使用状态的请求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该负载的当前的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及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藉由所述云服务平台将该负载的当前状态信息反馈给用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开关系统还包括本地开关,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器与负载之间,当所述第一控制器检测到所述本地开关的触发信号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切换单元导通或断开以改变该负载的使用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单火线开关还包括:
电容储能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用于给处于唤醒模式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供电;
第一取电单元,电连接于火线与所述电容存储单元之间,用于给所述电容存储单元充电;
第二取电单元,电连接于所述切换单元、所述电容储能单元及负载,当所述切换单元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二取电单元与所述第一取电单元同时给所述电容储能单元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745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通讯系统
- 下一篇:获取产品标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