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袋料种植茯苓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315199.6 申请日: 2016-05-14
公开(公告)号: CN107371783A 公开(公告)日: 2017-11-24
发明(设计)人: 王春皋;李建永;赵利民 申请(专利权)人: 云楚彝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C05G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75000 云南省楚雄***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种植 茯苓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中药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袋料种植茯苓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别名松腴,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茯苓分布于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广西等省(区)都有出产。其中以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产量最大,常与云南大姚、永仁、楚雄的云茯苓质量最优。茯苓是一种典型的木腐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常寄生在马尾松或其他松科植物根上,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茯苓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据研究,天然的茯苓聚糖没有抗肿瘤的活性,如将其无药效的侧链去掉,就可得到有很强抗肿瘤活性的茯苓多糖,并经制备成缩甲基茯苓多糖,则对肿瘤的抑制率可达96%。中医认为其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常用治疗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被誉为“四时神药”,是中医八大常用中药之一;此外因其营养丰富,味甘滋补,在我国清代时就被制成一种宫廷副食品,名为“茯苓糕”,现已广传民间,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野生茯苓资源已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上世纪6、7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人工驯化种植茯苓,并认识和掌握了茯苓生长的规律,推动了茯苓生产和产量的提高。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好氧性真菌,生长时,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强光直射对菌丝、菌核、子实体生长均不利,菌核生长在地表下,因此,无需光照,子实体只需弱散射光。喜偏酸性环境,pH值3-7范围内,菌丝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为3-5。

传统的茯苓种植单一依靠马尾松或其他松科植物,以段木和伐桩为种植基础,每年需要砍伐大量的松树,对森林植被破坏很大。国家实行严格的禁伐令后,传统茯苓种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变离开松科植物种不了茯苓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种植方法,已成为茯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茯苓生产的广阔前景和现实情况,提供一种在天然林禁伐条件下能充分利用其他林业生产废弃物进行茯苓种植生产并缩短栽培期的袋料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1、将重量比为33~40%的核桃壳,30~35%的杂木和桉树枝条,13~18%的松枝和松针,经粉碎后,加入10~15%的麦麸、0.5-1%的葡萄糖、2%的生石膏粉、0.5%的丰优素,加水搅拌均匀,调配成培养料,装入聚乙烯袋内,制成栽培菌袋,每个菌袋的总重量为3000g,加水用量占总重量的60%,

2、将栽培菌袋置于灭菌房(或高压灭菌锅)内,用进行灭菌处理:

2.1、规模生产采用通流蒸汽灭菌,灭菌房温度达到100℃后,继续灭菌36~48h(视当次灭菌的菌袋数量而定),冷却后备用;

2.2、试验种植,采用高压灭菌锅灭菌,灭菌温度120°C,压力1.985Mpa,时间2小时;

3、栽培菌袋冷却到22°C左右时,将茯苓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内,然后置于25℃~30℃的温室内培养茯苓菌丝体;

4、当茯苓菌丝体在栽培菌袋内生长、发育并充满菌袋时,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结苓管理:

4.1、将长满茯苓菌丝体的栽培菌袋移入堆码在通风、避光、可调控温、湿度的室内栽培架上(每层堆码在三袋以内),选择菌袋茯苓菌丝体最密集处,接种一小块幼嫩的鲜茯苓菌核块(30g左右),以诱使周围菌丝体进一步聚集、缠结,同时吸收积累栽培菌袋内营养物质,发育形成新生菌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楚彝药有限公司,未经云楚彝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5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