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可调式双向手动泵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15039.1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04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阳;甘树;王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至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9/14 | 分类号: | F04B9/14;F04B1/02;F04B53/10;F04B53/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3 | 代理人: | 龚旻晏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调式 双向 手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柱塞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压力可调式双向手动泵。
背景技术
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通常采用压力泵和反渗透膜组件的结构形式,通过压力泵加压以提供足够的压力对海水进行淡化。压力泵的工作方式为人力摇动操纵杆,推动压柱塞往复运动,将海水吸入压力泵中并将海水压入反渗透膜过滤组件,海水经反渗透过滤膜组件的过滤后得到纯净水。
适用于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的压力泵,主要有两种工作形式:
一种是单向式。这种压力泵的柱塞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一个方向吸入海水,一个方向向反渗透膜压水,只能实现单向进水。单向式压力泵手动加压不连续,工作效率低,可靠性差,纯净水的产量低,存在供水压力不稳定的不足。压力泵在加压的同时,驱动压力线性稳定性差,存在脉冲或压力不稳定的问题,使得反渗透膜部分不能保持海水淡化所需的恒定水压,无法满足海水反渗透膜为了达到一定脱盐率所必须的给水压特性,出现反渗透出水以及水质不能饮用的情况。
另一种是双向式。这种压力泵的柱塞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两个方向都是向反渗透压水的。传统的双向式压力泵在双向加压的过程中缺乏压力调节机构,无法维持反渗透所需的稳定压力。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适用于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的压力泵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压力可调式双向手动泵。
本发明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力可调式双向手动泵,包括操纵杆、泵体、活塞、单向进水机构和单向出水机构;所述操纵杆转动连接于泵体;所述活塞与泵体滑动连接,且活塞有两个并分设于操纵杆和泵体连接点的两侧;所述活塞与操纵杆插接;所述活塞配设有单向进水机构和单向出水机构。
所述操纵杆包括手柄、连接头和摇杆;所述手柄通过连接头与摇杆转动连接;所述摇杆与泵体转动连接。
所述泵体内部卡设有两个中空的卡槽,且两个卡槽分设于摇杆与泵体的转动连接点两侧;所述卡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连接件;所述活塞连接件开设有插槽;所述摇杆插设于插槽;所述活塞连接件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泵体开设有容置活塞的活塞槽;所述活塞槽与卡槽相互接临且活塞槽与活塞滑动配合。
所述插槽的内壁呈中间窄两端宽的弧形结构。
所述单向进水机构包括进水接头、进水腔、进水钢珠、进水限位堵头、进水管道和进水堵头;所述泵体开设进水腔;所述进水腔连通进水接头和进水管道;所述进水钢珠容置于进水腔且进水钢珠封闭进水接头。
所述进水腔和进水接头之间设置有进水圆台腔;所述进水圆台腔呈圆台状,进水圆台腔的顶端连接进水接头,进水圆台腔的底端连接进水腔;所述进水钢珠的直径大于进水圆台腔的最小直径且小于进水圆台腔的最大直径。
所述进水限位堵头设置于泵体内侧且封闭进水腔底端;所述进水限位堵头呈倒锥形的结构,进水限位堵头的侧面贴合进水腔的内壁;所述进水堵头固定设置于泵体侧面,进水堵头呈圆锥形,进水堵头的顶点连接且封闭进水管道。
所述单向出水机构包括出水管道、出水圆台腔、出水腔、出水钢珠、出水弹簧;所述出水管道连接于活塞槽的内壁;所述出水圆台腔设置于出水管道和出水腔之间,且出水圆台腔呈圆台形,出水圆台腔顶端连接出水管道,出水圆台腔底端连接出水腔;所述出水钢珠设置于出水管道和出水腔之间,且出水钢珠的直径位于出水圆台腔的最大直径和出水圆台腔的最小直径之间;所述出水弹簧容置于出水腔,一端固定于泵体内壁,另一端顶触出水钢珠;所述出水腔连接泵体内壁。
本手动泵采用了双向式结构,压动操纵杆往复运动,带动活塞往复移动使得进水在驱动压力作用下通过单向出水装置进入反渗透膜组件。双向驱动,产量高,工作效率高,并且单向进水机构和单向出水机构的设置,保证了水流的单向性。单向出水机构中还设置有出水弹簧,用以调节压力,可使得反渗透膜组件受力平衡,减少对反渗透膜的损害,提高产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至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至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50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乳酸双组份复合纤维纺丝工艺
- 下一篇:一种酸性黄N‑R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