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以及疫苗和它们在制备用于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07936.8 | 申请日: | 2016-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5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秦成峰;韩剑峰;李晓峰;赵慧;邓永强;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08 | 分类号: | C07K14/08;C12N15/40;A61K39/12;A61P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严政;刘兵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蛋白 及其 编码 基因 以及 疫苗 它们 制备 用于 预防 病毒感染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以及疫苗和它们在制备用于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中的应用。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蛋白,其中,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编码上述蛋白的基因,和含有所述基因的表达盒、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以及含有上述蛋白作为活性成分的疫苗,还公开了它们在制备用于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中的应用。将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制备成疫苗注射入小鼠体内,能够产生高效价抗体,该抗体对寨卡病毒具有很强的中和作用,免疫原性良好;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疫苗由于不含活病毒,所以其安全性较高,因此,将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制成疫苗对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以及含有该蛋白作为活性成分的疫苗和它们在制备用于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寨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病例自2015年在美洲大面积爆发传播以来,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该病由伊蚊传播,感染后患者一般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临床症状,但孕妇感染出现的小头畸形患儿以及成人感染出现的格里巴利神经综合征使其成为严重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毒在进化上形成非洲、亚洲两个主要的分支,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Yap岛发生寨卡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其总人口7391人中就有185人出现感染症状,其中108例为确诊或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13-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出现寨卡病毒感染更大规模的暴发,有8510例临床病例和约占总人口10%的29000例估计病例,并且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015年5月巴西证实出现首例美洲本土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并且出现数千例脑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小头畸形病例。随后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等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相继发现该病毒感染病例。随着全球疫情加剧扩散,而且受到媒介传播、交流运输等多种因素影响,寨卡病毒感染在中国也出现多例输入感染病例,潜在威胁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及母婴健康。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其基因组为全长约11kb的单股正链RNA,主要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寨卡病毒E蛋白核苷酸的全长为1512bp,含有50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0kD。目前寨卡病毒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药物,因此急需对其进行研发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以用于制备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以及含有该蛋白作为活性成分的疫苗和它们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蛋白,其中,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编码第一方面所述的蛋白的基因。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含有第二方面所述的基因的表达盒、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疫苗,其中,所述疫苗含有第一方面所述的蛋白作为活性成分。
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的蛋白、第二方面所述的基因和第三方面所述的表达盒、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中的任意一项在制备用于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中的应用。
将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制备成疫苗注射入小鼠体内,能够产生高效价抗体,该抗体对寨卡病毒具有很强的中和作用,免疫原性良好;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疫苗由于不含活病毒,所以其安全性较高,因此,将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制成疫苗对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79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