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样条插值与数据并行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05743.9 | 申请日: | 2016-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5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崔彦军;马艳东;王志强;董佳;梅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9/38 | 分类号: | G06F9/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05008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样条插值 数据 并行 数据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样条插值与数据并行的数据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微机监测系统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监测各信号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设备,微机监测系统通过对采集到的信号设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及时发现信号设备运行中的安全隐患,也可以分析各信号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的原因,从而指导现场维修,提高信号部门维修水平和故障处理效率。
然而,受信号设备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环境因素的干扰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由微机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信号设备监测数据的维数有可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对于道岔启动电流,在某个连续时间段,可能采集到700个位于不同时间点的道岔启动电流数据,即:该连续时间段所对应的道岔启动电流数据的维数是700;而在另一连续时间段,可能采集到2000个位于不同时间点的道岔启动电流数据,即:该连续时间段所对应的道岔启动电流数据的维数是2000;经实践证明,在不同的连续时间段,道岔启动电流的数据维数可能在700-3000的范围内变化。
然而,微机监测系统对采集到的信号设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时,普遍采用智能算法模型,例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或其他人工智能算法。上述智能算法模型基本都要求输入数据的维数固定不变。否则,会给模型的建立、算法的实现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对于微机监测系统采集到的维数不固定的原始监测数据,如何在尽量保留原始监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前提下,使其数据维数调整到固定维数,从而能够输入到智能算法模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有技术中尚未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样条插值与数据并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样条插值与数据并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定目标维数,其值为M;设定并行线程数,其值为Q;将Q个并行线程依次记为线程1、线程2、…、线程Q;
步骤2,接收待处理的原始监测数据集;
步骤3,将所述原始监测数据集按顺序分割为Q个数据子集,将Q个数据子集按顺序依次记为数据子集P1、数据子集P2、…、数据子集PQ;
步骤4,将数据子集P1分配给线程1;将数据子集P2分配给线程2;依此类推,将数据子集PQ分配给线程Q;
另外,分别设定线程1、线程2、…、线程Q需取样的取样点数,将取样点数依次记为U1、U2、…、UQ,使U1+U2+…+UQ=M;
步骤5,并行运行线程1、线程2、…、线程Q;
其中,对于任意的线程i,其采用以下方式对数据子集Pi进行处理,其中,i∈(1、2、…、Q):
步骤5.1,假设数据子集Pi共包括b个数据,按顺序排列依次为数据X1、数据X2、…、数据Xb;以数据X1、数据X2、…、数据Xb为节点,生成数据X1、数据X2、…、数据Xb的三次样条函数fi(x);
步骤5.2,在三次样条函数fi(x)所对应的样条曲线上,等间距采集Ui个数据点,形成新的数据子集Pi’;
步骤5.3,分析数据子集Pi,定位到数据子集Pi中的标志数据点及其第1位置信息;
然后,在新的数据子集Pi’中,定位到与第1位置信息最为接近的第1’位置信息;最后,将新的数据子集Pi’中第1’位置信息所对应的数据替换为数据子集Pi第1位置的标志数据,从而形成数据子集P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未经河北省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57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