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液压四足机器恐龙头颈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01661.7 | 申请日: | 2016-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12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宫赤坤;张吉祥;袁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9/00 | 分类号: | B25J19/00;B25J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液压 机器 恐龙 颈部 结构 | ||
1.一种仿生液压四足机器恐龙头颈部结构,具有头部关节(001)、上颈部关节(002)、下颈部关节(003),头部关节(001)前端设有上颌(1)、下颌(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2)连接头部伺服液压缸(3),通过头部伺服液压缸(3)驱动实现恐龙嘴巴的张合;所述上颈部关节(002)通过第一旋转轴(17)连接于头部关节(001),通过第二旋转轴(24)连接于下颈部关节(003),下颈部关节(003)通过第三旋转轴(34)接于恐龙躯干上,上颈部关节(002)、下颈部关节(003)分别连接第一伺服液压缸(7)、第二伺服液压缸(9),由第一伺服液压缸(7)、第二伺服液压缸(9)驱动实现机构的摇摆、俯仰动作,所述头部关节(001)和下颈部关节(003)通过传动连杆(5)连接,实现下颈部关节(003)和头部关节(001)的联动;所述头部关节(001)的上颌(1)设置有两只眼睛结构,两只眼睛结构连接步进电机(11),在步进电机(11)的控制下实现眼睛的眨动;所述上颈部关节(002)由弧形框架结构构成,弧形框架结构前端面设有对称的两竖直的第二通孔圆柱(23),后端面设有垂直的第一通孔圆柱(6),垂直的第一通孔圆柱(6)设有折形连杆(26),折形连杆(26)上设有第一支撑铰座(27);所述上颈部关节(002)前端两竖直的第二通孔圆柱(23)与头部关节(001)后端的第四通孔圆柱(4)通过第一旋转轴(17)连接实现一竖直转动副;所述上颈部关节(002)后端面的第一通孔圆柱(6)与下颈部关节(003)前端面两对称竖直的第三通孔圆柱(28)通过第二旋转轴(24)连接实现另一转动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液压四足机器恐龙头颈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眼睛结构由上眼皮结构和眼珠组成,所述眼睛结构由半弧形上眼皮结构(12)和锥球形眼珠球体结构(13)构成,所述上眼皮结构(12)通过联轴器连接在步进电机(11)上,在步进电机(11)的带动下绕锥球形眼珠球体结构(13)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液压四足机器恐龙头颈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关节(001)由方形状框架结构(16)构成,所述上颌(1)和下颌(2)分别由半隆状框架构成,所述上颌(1)后端通过连接板(14)与方形状框架结构(16)固定连接,下颌(2)后端通过销轴与连接板(14)转动连接,并通过折弯形面板(15)铰接头部伺服液压缸(3),头部伺服液压缸(3)与固定在方形框体结构底面的第一铰座(20)转动连接;所述方形状框架结构(16)后端面通过第四通孔圆柱(4)固定连接折行连接杆(18),折行连接杆(18)后端通过轴配合连接传动连杆(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液压四足机器恐龙头颈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颈部关节(003)由梯形状框架结构构成,梯形状框架结构前端设有弯形连接板(29),弯形连接板(29)上设有通孔,弯形连接板(29)的通孔与设置在传动连杆(5)上的轴连接,梯形状框架结构侧面设有一平面板(30),平面板(30)上设置有第二铰座(31),梯形状框架结构后端面设有水平通孔圆柱(8),水平通孔圆柱(8)连接平面连杆(32),平面连杆(32)上设有第二支撑铰座(33);第二铰座(31)上连接第一伺服液压缸(7)尾部,第一伺服液压缸(7)活塞端与设置在上颈部关节(002)后端面第一通孔圆柱(6)上的一折形连杆(26)上的第一支撑铰座(27)相连接,第一伺服液压缸(7)通过驱动折形连杆(26),使上颈部关节(002)在推动力的作用下绕第二旋转轴(24)左右摆动;头部关节(001)通过传动连杆(5)的驱动下,相对于上颈部关节(002)绕第一旋转轴(17)相对摆动;所述恐龙躯体上的铰座上连接第二伺服液压缸(9)尾部,第二伺服液压缸(9)活塞端与设置在下颈部关节(003)后端的水平通孔圆柱(8)上的平面连杆(32)上的第二支撑铰座(33)相连接第二伺服液压缸(9)通过驱动平面连杆(32)来实现头颈的上下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166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管翻边装置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械手夹具和智能夹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