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8655.0 | 申请日: | 201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4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田野;刘让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D01H5/72 | 分类号: | D01H5/72;D02G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 |
地址: | 5285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分 多色 彩粗纱纺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械领域,具体是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
背景技术
小比例、多组分、多色彩是纱线产品开发中非常重要的思路和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在实现工艺上要么特别复杂,要么达不到设计目标。中国专利101748525A,公开日期:2010年6月23日,公开了一种《纺织机的集束器及其清洁方法》,就该集束器而言,用于将多根纤维汇集成一束丝线,以避免棉絮堆积于一传动轴上,该集束器包含一接触面,该接触面与该传动轴相接触,其中该接触面具有一纱道约束部,以及一棉絮脱除部,使得该传动轴转动时,该棉絮能沿着该棉絮脱除部而顺势由该传动轴带走,以达到使该集束器清洁的效果。现有技术的缺点:该纺织机不能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的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纺纱机械不能生产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达到能够实现末并条和一种或几种粗纱条的一并喂入,从而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生产的目的。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具有简单有效,装置容易制造和安装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和两个第一集束器,该两个第一集束器均设置在该粗纱机外,第一集束器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
第一集束器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的大口端为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该第一壳体的小口端为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该第一壳体内设有将第一集束器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
第一壳体由第一底壁和第一顶壁连接围成,第一底壁为平板结构,第一顶壁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一顶壁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底壁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
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垂直于第一底壁,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沿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向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相互平行;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所述另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另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
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一个第一集束器和一个第二集束器,该第一集束器和第二集束器均设置在该粗纱机外,第一集束器和第二集束器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或者,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第二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未经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86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圆织布基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高速高质并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