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7129.2 | 申请日: | 2016-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227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郑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B60K5/1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42344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耦膜 刚度 可变 主动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半主动液压悬置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对于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作为主要激振源的发动机的隔振技术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难题。对此,人们采取了很多方法来隔离发动机振动,降低噪音。如初期采用纯橡胶块悬置,但其阻尼较低,隔振效果不佳;后来人们采用橡胶与液压结合的液压悬置结构来增大阻尼。普通液压悬置的发展经历了从节流孔式到惯性通道式,从惯性通道解耦膜式再到加扰流盘式这一过程,隔振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要求悬置在低频大振幅时具有大刚度、大阻尼特性,高频小振幅时具有小刚度小阻尼特性,但对于普通液压悬置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其刚度和阻尼不可调节,不能同时满足高频和低频的隔振要求。
因此,人们致力于发展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或主动悬置,目前所存在的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主要包括:空气弹簧式、变流道式以及改变液体粘性的电流变和磁流变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空气弹簧式主要是在解耦膜与惯性通道间形成一空气腔,通过一小孔的开闭来控制空气腔与大气的连通,进行刚度调节,此方式空气腔的密封不易解决;变流道式主要是在高频时直接将上下液腔连通,此方式结构较复杂,密封较难,且对步进电机的控制精度要求也较高;而电流变和磁流变式是通过施加电场或磁场,使阻尼液的粘性改变,进而改变阻尼,但此方式的液体中的磁性颗粒容易沉降,阻尼可控范围较小。而主动悬置的结构及加工工艺复杂且价格较高,以目前的技术水平难以实现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结构简单,加工、使用方便。
一种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包括壳体组件、流道组件、皮碗、解耦膜、密封件、驱动机构;
壳体组件包括内芯子、橡胶主簧、外骨架、底座,壳体组件上设有进液孔;内芯子、橡胶主簧、外骨架、底座围成容纳空间;
流道组件置于容纳空间内,流道组件上设有通液孔、惯性通道,流道组件的一侧面与橡胶主簧之间形成上液腔,上液腔通过进液孔与外界连通;为了安装、加工方便,流道组件包括上流道板、上流道板。
皮碗置于流道组件远离上液腔的一侧,皮碗与流道组件之间形成下液腔,下液腔通过惯性通道与上液腔连通;
解耦膜置于流道组件远离上液腔的一侧,解耦膜与流道组件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收容空间通过通液孔与上液腔连通;
密封件用于封闭进液孔;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解耦膜移动以封闭或打开通液孔。
优选的,流道组件远离上液腔的一侧设有环形凹槽;
皮碗为环形,皮碗的内圈镶嵌在凹槽内。
优选的,凹槽远离皮碗一侧设有弹性部,弹性部的顶端自流道组件向远离流道组件的方向延伸,弹性部的顶端向皮碗方向倾斜布置。
优选的,底座上设有通气孔,皮碗、解耦膜远离流道组件的一侧均通过通气孔与外界接触。
优选的,还包括扰流盘,扰流盘置于容纳空间内,扰流盘安装在内芯子上。
优选的,内芯子上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上述进液孔置于内芯子上,进液孔的第一端与安装孔连接,进液孔的第二端与上液腔连接。
优选的,驱动机构包括顶板、驱动单元,顶板置于容纳空间内并置于解耦膜远离流道组件的一侧;驱动单元驱动顶板向解耦膜的方向或远离解耦膜的方向移动。
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解耦膜刚度可变半主动悬置。
本发明中,扰流盘是通过与内芯子铆接的形式紧固的,同时在内芯子内设有进液孔,可以进行抽真空干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其驱动控制机构,让其与车载控制装置连接,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驱动机构做上下直线运动。在低频大振幅工况下,顶板向上移动,并顶住解耦膜下表面,使解耦膜离开原位置向上移动,将解耦膜上表面与上流道板下表面贴合。因此,在该工况下,液体完全从上液腔经惯性通道流到下液腔,可以产生较大的刚度和阻尼。在高频小振幅工况下,顶板向下移动,解耦膜回到原位置,解耦膜与上流道板以及顶板之间保留一定的间隙,可以在该间隙间自由振动,液体基本不再从上液腔经惯性通道流到下液腔。因此,在该工况下,可以产生较小的刚度和阻尼,同时,由于扰流盘使上液腔液体产生紊流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频动态硬化的现象。本发明较好地解决了悬置在高频和低频工况下的刚度和阻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未经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7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下一篇:一种盘式刹车片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