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复合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91864.2 | 申请日: | 2016-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2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刘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高志 |
主分类号: | H01M4/583 | 分类号: | H01M4/583;H01M4/48;H01M4/1391;H01M4/139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复合 新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领域,涉及石墨烯电池材料,具体涉及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锰氧化物由于其原料丰富、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燃料电池等能量储存及转换装置中。其中,MnO由于结构稳定,具有高达755mAh/g的理论比容量,被广泛研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但是,与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相似,MnO电子电导率较低,因而倍率性能较差。同时,转换反应过程中,MnO表现出较大的体积膨胀,导致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从集流体脱落,容量迅速衰减。
通常,将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纳米颗粒负载到具有高电子电导率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骨架上,能够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从而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但是,即使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负载在碳材料上,其体积膨胀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大电流和较长循环周期下,仍表现较明显的容量衰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以降低体积膨胀,减少大电流和较长循环周期下的容量衰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氧化石墨烯的合成:取0.5g膨胀石墨与60ml浓硫酸搅拌混合,加入0.5g硝酸钠,并缓慢加入3g硅酸钠和十二醇硫酸钠的混合物,搅拌过夜;去除溶液上层漂浮的未反应的膨胀石墨,将混合溶液倒入240ml三蒸水中搅拌,待烧杯冷却后,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得到亮黄色的氧化石墨烯溶液;离心并用三蒸水洗涤4~5次,得到棕黄色的氧化石墨烯溶胶;其中,所述硅酸钠和十二醇硫酸钠的重量份之比为4~6:1;
步骤S2,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的制备:取0.5g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123溶于100ml水中,剧烈搅拌至产生大量泡沫后,加入1g步骤S1制备的氧化石墨烯溶胶,搅拌30min后将得到的黄色氧化石墨烯溶液转入80℃水浴中;随后,向氧化石墨烯溶液中加入6ml质量分数为50%的硝酸锰溶液和3g硅酸钠,反应10min后,加入0.5g吡咯;以上混合物80℃水浴中反应12h后经抽滤、洗涤、烘干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转入N2气氛管式炉中,1000℃煅烧2h,即得到最终产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S1中,所述硅酸钠和十二醇硫酸钠的重量份之比为5:1。
所述的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在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能够降低体积膨胀,减少大电流和较长循环周期下的容量衰减,在5和10A/g的大电流密度下,仍能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实施例1: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的制备
一种MnO-Cr2O3-石墨烯复合新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氧化石墨烯的合成:取0.5g膨胀石墨与60ml浓硫酸搅拌混合,加入0.5g硝酸钠,并缓慢加入3g硅酸钠和十二醇硫酸钠的混合物,搅拌过夜;去除溶液上层漂浮的未反应的膨胀石墨,将混合溶液倒入240ml三蒸水中搅拌,待烧杯冷却后,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得到亮黄色的氧化石墨烯溶液;离心并用三蒸水洗涤4~5次,得到棕黄色的氧化石墨烯溶胶;其中,所述硅酸钠和十二醇硫酸钠的重量份之比为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高志,未经刘高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18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