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桑树植原体基因组的纯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1495.7 | 申请日: | 2016-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4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孔卫青;杨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康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0 | 分类号: | C12N15/10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刘华 |
地址: | 725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桑树 原体 基因组 纯化 方法 | ||
一种用于桑树植原体基因组的纯化方法,利用植原体具有细胞膜且其基因组为半自主复制的特点,采用DNA甲基化结合蛋白,从纯化的感染植原体的桑树全基因组中去除桑树基因组,通过半定量和定量PCR均证实所获的DNA纯度较高,浓度较大的桑树植原体基因组DNA,解决了木本植物植原体含量低,脉冲电泳纯化困难的问题,并利用定量PCR对本发明效果进行了验证,所获得的植原体基因组浓度和比例较高,可以用于PCR实验和高通量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桑树植原体基因组的纯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直接测序等需要高纯度基因组的桑树植原体DNA的纯化方法。
背景技术
1967年土居等首次发现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泡桐丛枝病等多种植物的丛枝病均系植物类菌原体寄生所引起,1974年我国通过电子显微镜研究,在发生萎缩病的桑树韧皮部筛管内观察到类菌原体,1998年邱并生等分别扩增了桑黄化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16SRNA片段,按照植原体的分子分类系统,初步确定两种病害的植原体隶属于翠菊黄化组。1992年类菌原体被正式命名为植原体(Phytoplasma)。植原体归属于柔膜菌属,细胞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没有细胞壁,在细胞质外具有单层膜,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可溶性蛋白质、RNA及代谢物等,基因组是双链闭合环状的DNA,目前已知植原体的种类有12个类群,25个亚群。桑树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病组B亚组。由于植原体不能进行人工培养,所以植原体全基因组序列对于植原体研究的重要性,许多实验室用不同的方法对植原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在测序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分离技术是其基因组学研究的瓶颈,目前植原体基因组的纯化方法有先组织浸提液简单过滤法,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植株韧皮部汁液渗出发和植物组织冷冻法,这些方法的分离效果均不够理想。由于这些提取液的渗透压难以达到韧皮部的环境,而植原体有缺乏细胞壁,导致渗透压稍有变化就会引起植原体个体的崩解。PFGE是一种分离大分子DNA的方法。在普通的凝胶电泳中,大的DNA分子(>10kb)移动速度接近,很难分离形成足以区分的条带。在脉冲场凝胶电泳中,电场不断在两种方向(有一定夹角,而不是相反的两个方向)变动。DNA分子带有负电荷,会朝正极移动。相对较小的分子在电场转换后可以较快转变移动方向,而较大的分子在凝胶中转向较为困难。因此小分子向前移动的速度比大分子快。脉冲场凝胶电泳可以用来分离大小从10kb到10Mb的DNA分子。但该方法对于植原体的基因组含量要求较高,而且对于木质化高的植物非常不适用,一般是利用菟丝子转到草本植物中再进行,这大大增加了纯化难度。而利用酶促反应从病株总基因组中直接纯化植原体的方法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桑树植原体基因组的纯化方法,加快桑树植原体的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首先对桑树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地位和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桑树植原体虽然没有细胞壁,但是具有细胞膜,属于半自主复制,这样就可以避免被桑树的DNA甲基化酶进行甲基化修饰,同时植原体的GC含量在40%左右,偏低,也可以有效避免被甲基化的比例,同时,已有的植原体染色实验证实植原体主要存在于桑树的韧皮部,所以本发明利用从桑树韧皮部提取全基因组DNA,然后利用甲基化DNA结合蛋白,去除桑树的宿主DNA,就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桑树植原体基因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桑树植原体基因组的纯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样品处理,利用解剖刀取桑树感染植原体的病株的枝条的韧皮部1g,放入干净的研钵中,加入液氮冷冻后研磨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康学院,未经安康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14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