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深绿穗基因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0045.6 | 申请日: | 2016-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82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析丰;刘亚萍;沈佳弘;马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深绿 基因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深绿穗基因的用途:负调控稻穗中光合色素的含量;该水稻深绿穗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该水稻深绿穗基因还能负调控稻穗的净光合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水稻穗色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属于植物分子遗传领域。
背景技术
光合作用是利用叶绿体中的叶绿素(Chlorophyll),在可见光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叶绿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光合速率成正相关。穗的光合作用对籽粒的生物量累积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麦穗光合作用对籽粒的贡献可达10%~76%,而稻穗光合能力较弱,对籽粒的贡献只有4%~23%,可见稻穗的光合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利用新优异基因,提高稻穗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穗光合作用对籽粒的贡献率,将可能更有效促地促进水稻高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稻深绿穗基因的用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深绿穗基因的用途,用于负调控稻穗中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该水稻深绿穗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 NO:1所示。
作为本发明的水稻深绿穗基因的用途的改进,用于负调控稻穗中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本发明利用人工辐射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在突变体库中获得了一个罕见的深绿穗突变体,迄今在水稻中还未曾报道。与中花11的黄绿穗色相比,该突变体的穗色深绿(图1),穗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性增加(图2),穗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也显著性提高(图3),对水稻穗的光合机理研究及其育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将水稻深绿穗突变体与野生型品种巴香占杂交,F1表型为野生型。在F1自交的F2代群体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经χ2检验符合3:1,表明深绿穗突变表型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目的基因定位水稻第1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91kb的两个分子标记之间。根据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的注释,将其中1个预测基因(登录号:LOC_Os01g62060)确定为候选基因,通过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野生型中表达,在深绿穗突变体中不表达(图4)。为了验证该基因的功能,构建LOC_Os01g62060基因的表达载体,遗传转化到水稻深绿穗突变体中,获得相应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该转基因植株的穗色恢复为野生型的黄绿色(图5),证明该基因调控穗色深绿的功能,克隆了该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功能未知,与已知的叶绿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等途径的相关基因没有任何同源性,是一个没有报道过的新功能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水稻深绿穗突变体与对照中花11的穗色;
图2为水稻深绿穗突变体与对照中花11穗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示t检验存在极显著性(P0.01)差异,下同;
图3为水稻深绿穗突变体与对照中花11穗的净光合速率;
图4为基因LOC_Os01g62060的RT-PCR表达分析,以持家基因Actin做为内参;
图5为基因LOC_Os01g62060遗传转化水稻深绿穗突变体后的植株穗色。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水稻深绿穗突变体的获得与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0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