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旋‑旋转式多级变容量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81137.8 | 申请日: | 2016-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275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金旭;张阔;李潇逸;于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C23/02 | 分类号: | F04C23/02;F04C18/02;F04C29/00;F04C29/06;F04C29/12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22102 | 代理人: | 陈传林 |
地址: | 132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旋 旋转 多级 容量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缩机领域,涉及了是一种涡旋-旋转式多级变容量压缩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根据运行环境切换运行模式并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为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空气源热泵已在我国广泛使用。为拓展空气源热泵的适用范围,制冷空调行业及相关学者越来越关注空气源热泵的低温制热性能。在寒冷地区的冬季,随着室外气温的降低,系统中压缩机的压缩比将增大,制冷剂流量减小,排气温度升高。此时,对于夏季制冷工况下正常工作的传统空气源热泵的压缩机将不能很好地满足冬季制热运行的需求。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220436120.2,公开了名称为:双缸变容压缩机,它是一种可变容量的压缩机,在压缩机的上气缸或下气缸上设置了柱塞孔,该柱塞孔与气缸的进气管道连通,且在柱塞孔内设置由外部气源气压控制的可移动柱塞,柱塞移动时可打开或关闭进气管道,当柱塞开启时压缩机为双缸运行模式,关闭时压缩机为单缸运行模式。这种压缩机可通过柱塞运动调节压缩机的容量,但仅具有两个固定容量的转换模式,不能实现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精确调节压缩机运行容量。同时,该压缩机运行模式的转换受外部气源气压的控制,往往会造成气缸内气压波动,且柱塞运动会造成压缩机的振动,出现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1220417370.1,公开了一种可单双级互换的双缸压缩机,它是一种可单双级变换的旋转式双缸压缩机,可根据运行工况条件,转换压缩机运行模式,然而,因两个气缸结构参数固定,即使应用变频技术调节压缩机容量,但在双级压缩运行模式下,并不能实现根据运行工况条件对压缩机的低高压级气缸容积比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了现有压缩机存在的固定容量切换,运行模式转换不稳定,以及变频技术不能调节压缩机压缩单元容量比等技术不足,实现具有单双级运行模式,且根据运行工况条件,压缩单元的容量及容量比可调节的涡旋-旋转式多级变容量压缩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涡旋-旋转式多级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是,它包含机壳1,固定于机壳1内的变频电动机2,设置于变频电动机2上端的第一平衡块3和下端的第二平衡块4;固定于变频电动机2转子上的曲轴5,曲轴5顶部套置偏心件6,在偏心件6上套置的轴承7;还包括低压级涡旋压缩单元,高压级旋转压缩单元,容量卸载机构和辅机配件;所述低压级涡旋压缩单元的结构是,在机壳1上设置涡旋单元进气口8,机壳1内设置涡旋单元进气腔9,在第一平衡块3上方设置支撑架10,支撑架10上置有动涡旋盘11,动涡旋盘11与静涡旋盘12相咬合,在静涡旋盘12与动涡旋盘11之间设有涡旋盘进气口13,位于静涡旋盘12上凹槽中设置限位组件14,在位于限位组件14上方设有固定于机壳1内壁的顶部消音罩15,位于机壳1内最上方设有贯穿于顶部消音罩15的排气通路切换组件16,顶部消音罩15与其上方机壳1围成的涡旋单元排气腔17,在机壳1上设有与涡旋单元排气腔17连接的涡旋单元排气口18;所述高压级旋转压缩单元的结构是,曲轴5贯穿的上消音罩19、上法兰20、上气缸21、下气缸22、下法兰23、下消音罩24及上气缸21与下气缸22之间的中间隔板25,上气缸21内置有第一滚动转子26,下气缸22内置有第二滚动转子27,上法兰20、上气缸21、中间隔板25、下气缸22和下法兰23通过螺栓28固连,在上消音罩19与下消音罩24之间设置旋转单元排气腔29,上气缸21的吸气腔与上进气管30相连,下气缸22吸气腔与下进气管31相连,在机壳1上设有底部进气口32和整机排气口33;所述容量卸载机构的结构是,在机壳1顶部上方设有与涡旋单元排气腔17相连的上卸载通道34,在上卸载通道34的另一端设有相连的PWM电磁阀35,PWM电磁阀35内部具有控制滑块36,PWM电磁阀35出口与下卸载通道37相连,在机壳1上设有与下卸载通道37相连的卸载机构回气口38;所述辅机配件包括固定于机壳1侧壁外的气液分离器39;气液分离器涡旋单元连通管40与涡旋单元进气口8相连,下进气管31、上进气管30均通过第二三通接头43、第一三通接头42、第一单向阀52与置于气液分离器39内的气液分离器旋转单元连通管41连通,在气液分离器39侧壁外固定有级间混合室44;级间混合室第二排气管46通过第二电磁阀51、第一三通接头42、第二三通接头43分别与下进气管31、上进气管30连通,级间混合室第一排气管45通过第二单向阀53与底部进气口32连通,级间混合室涡旋单元连通管47与涡旋单元排气口18连通,级间混合室补气口48通过第一电磁阀50与补气管49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电力大学,未经东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811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