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流变压流场”理论在风力发电领域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73361.2 | 申请日: | 201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平 |
主分类号: | F03D7/06 | 分类号: | F03D7/06;F03D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1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变 压流场 理论 风力 发电 领域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技术,采用“控流变压流场”系统理论,提供了变压气流和调载输出,尤其是在技术总成中,提高了风能密度比和风能资源的利用率,使装机容量增大,在微风和超强风速工况下保持额定功率做功。
背景技术
在风力发电领域,传统的水平轴和垂直轴风电技术,是在“贝茨”理论和技术指导下的,一种在自然流场工况下,利用自然气流转换风电的一系列过程,存在着“风损率和工损率高、风能利用率和转换比低”,系统的转换系数小于0.49,工损率高达0.332,风能利用呈递减的技术,没有发生风压和风速的改变,″风速上升1级,风能提高8倍″的理论效能值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在微风和强风时无法达到大功率电机保持额定功率的要求,导致年发电平均只能达到2500小时。单机的配置形成装机容量低,平方公里装机容量小,风能资源利用率低,成本回收需8-10年,即增加了高额成本又造成生态的破坏,所以传统的技术受“贝茨”理论百年的限制,存在诸多阻碍风电发展的未解难题,造成风能资源的巨大损失,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改变。
发明内容
本项发明是通过改变自然流场低效能的风电技术,利用“控流、变压流场理论”形成的技术,不仅无切出风速,而且可以将微风提高到强风,更具有调载功能,使微风到台风都能保持额定功率输出。
本项发明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
“控流、变压流场理论”形成的技术,是为了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风能密度比和装机容量,为了在微风和超强风速工况下保持额定功率做功、输出,为了在海洋、高原、陆地、沙漠地区,在风能高于10级以上和有风源的环境,设置风电设备并保持额定功率运行。
“控流、变压流场理论”形成的系统工程技术,是在风机结构体外设置控流系统,将单位面积内通过的风能整流,改变气流的压力和速度,带动风电系统做工,经变流后微风与强风间有3-4个的风级差,是本发明技术在微风工况下,大功率电机才达到的额定功率输出。当风速超过额定功率工况时,转速传感器感知电机的额定功率信号,并传至调载器调整入风量,控制风力机保持额定转速,实现了电机的恒转速和恒输出。
为了实现大功率装机,风电机组放置于3柱以上大应力多层框架结构中,框架结构的上端设置自输线塔架,输电线自电机空心轴向上穿出,经固定塔架横向或纵向连接每一个输线塔传输,实现了发电及自备输、变电系统。
上述说明是本发明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下面详细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专利的整体结构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专利的控流体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专利的空心轴外观图
图4是本发明专利的空心轴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专利的削峰升谷图
图6是本发明专利的输、变线架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专利的输、变线架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专利的输、变线塔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专利的风力机控流结构图
图中;1、框架结构上的叠罗状风电机,2、外控流与风电机系统结构分布,3、入风口,4、新、旧风电输出值对照表,4-1、传统风电机输出曲线值表,4-2、控流后微风与强风“削峰升谷”恒输出表,5、传感器系统,6、输、变线塔架的圆形连接支撑结构,6-1、输线塔架和挂线架,7、框架和桁架上的风电机组系统,8、电缆与塔架连接器,9、输、变线缆,10、设置发电机的框架结构,11、空心轴及输电穿线孔,11-1、剖面空心轴与固定电机定子及穿出线,12、框架结构,13、桁架,14、风力发电机。15、控流风力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中,图1中的风电系统单机(1)设置于框架(12)结构中的桁架上(13),框架结构(12)是由多柱体和多层桁架(13)组成,由于风电系统(1)是扁圆体,呈叠罗状设置时,其风能利用率高,装机容量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平,未经于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33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