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回收锅炉低温脱硝系统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71078.6 | 申请日: | 2016-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9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贺黎明;高川;舒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凯比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F28D2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今天智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8 | 代理人: | 邓寅杰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碱回收锅炉 加热器 低温脱硝 给水 低温脱硝装置 静电除尘装置 余热回收装置 储存装置 催化反应 脱硝反应 脱硝系统 烟气处理 脱除 烟气 催化 加热 | ||
本发明涉及碱回收锅炉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碱回收锅炉低温脱硝系统及工艺,该系统包括:碱回收锅炉、加热器、静电除尘装置、低温脱硝装置、余热回收装置和给水储存装置。本发明的脱硝系统设置了加热器对碱回收锅炉的给水进行加热以提高烟气的温度至接近催化反应温度,使得催化脱硝反应更充分,提高NOx脱除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碱回收锅炉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碱回收锅炉低温脱硝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地危害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电厂一直以来都是大气污染排放的主要大户,国家也针对电厂制定了详细的排放标准,目前火电厂排放要求为SO2≤100mg/Nm3,NOx≤100mg/Nm3,粉尘≤30mg/Nm3。目前市场上成熟的常规SCR催化剂使用温度为320℃~400℃,通常布置在煤粉炉省煤器出口和空气预热器进口之间,由于有些锅炉布置比较紧凑,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常规的SCR催化剂及反应器,因此从2010年开始国内外各高校以及很多企业开始研究低温催化剂技术,目前低温SCR催化剂在国外已有运行案例,国内技术还不太成熟。
碱回收锅炉由于其结构特殊性,只能在ESP(静电除尘)后面进行脱硝处理,碱回收锅炉经ESP后的温度一般为170℃左右,而低温SCR催化剂的使用温度目前≥200℃,考虑碱灰中钠、钾离子的作用,用于碱回收锅炉的低温SCR催化剂的使用温度大概在220~250℃之间,此温度远大于碱回收锅炉排烟温度,
常规的SCR脱硝布置在煤粉炉省煤器出口和空气预热器进口之间,通过烟道将烟气引入SCR反应器中,经过脱硝处理后再用烟道将处理后的烟气引入空气预热器,SCR反应器不能布置太远,否则烟道太长会导致投资成本增加,另外长距离运输热损失会较大,有可能温度低于SCR催化剂的使用温度,从而降低催化剂效率,导致NOx排放超标。而锅炉尾部结构一般都比较紧凑,特别是早期锅炉没有预留脱硝空间,可能无法布置足够的SCR反应器。
鉴于此,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碱回收锅炉低温脱硝系统及工艺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碱回收锅炉低温脱硝系统及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一种碱回收锅炉低温脱硝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该系统包括:
碱回收锅炉;
与碱回收锅炉连接、用于提高碱回收锅炉给水温度的加热器;
低温脱硝装置,用于对碱回收锅炉排出并形成垂直下降流的烟气进行处理,该低温脱销装置设有至少一层催化剂模块,所述催化剂模块组装有多个催化剂单元;以及
余热回收装置,用于对低温脱硝装置催化处理后的烟气进行余热回收。
优选地,所述碱回收锅炉和所述低温脱硝装置之间还设有静电除尘装置,用于将碱回收锅炉排出烟气进行静电除尘。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加热器连接的给水储存装置,用于储存碱回收锅炉给水。
优选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第一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垂直贯穿所述壳体设置的第一换热管和布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周围的第一烟气管道;
第二换热器,包括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腔内的第二换热管、和置于换热腔内的加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连接形成一循环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凯比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凯比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10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