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系统及实现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267185.1 | 申请日: | 2016-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8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景兴;李琦;何凤梅;陈聪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K7/10 | 分类号: | G01K7/10;G01K7/12;G01K7/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范晓毅 |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偶 参考端 精确补偿 数据处理系统 恒温区 热电偶测量端 温度测量领域 数据采集卡 恒温循环 实时采集 温度波动 温度恒定 恒温罐 热电阻 测温 编程 水路 测量 参考 | ||
1.一种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电偶(3)、恒温罐(5)、热电阻(8)、数据采集卡(10)、温度显示仪表(11)、数据处理系统(16)和恒温循环水机(17);其中热电阻(8)放置在恒温罐(5)中;热电偶(3)的一端设置在外部待测热环境(1)中,热电偶(3)的另一端设置在恒温罐(5)中,并围绕着热电阻(8)与温度显示仪表(11)连接;温度显示仪表(11)与数据处理系统(16)连接;热电阻(8)依次连接数据采集卡(10)和数据处理系统(16);恒温罐(5)与恒温循环水机(17)连接;
所述热电偶(3)设置有测量端(2)和参考端(4);热电偶(3)的测量端(2)放置在外部待测热环境(1)中,热电偶(3)的参考端(4)和热电阻(8)一同放置在恒温罐(5)内;参考端(4)与温度显示仪表(11)连接;数据处理系统(16)将上述参考端(4)实时温度的电信号转换成热电势值,并与测量端(2)和参考端(4)的热电势差值信号相加得到电势终值,并将电势终值转换成温度值,即得到精确补偿后外部待测热环境(1)的实时温度;
所述的恒温罐(5)包括恒温循环水路(9)、上盖进水接口(18)、罐体出水接口(19)、循环水套(20)、上盖预留开口(21)、上盖(22)、上盖出水接口(23)、恒温区(24)、隔热层(25)、罐体(26)和罐体进水接口(27);其中,上盖(22)设置在罐体(26)上端;上盖(22)靠近顶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上盖进水接口(18)和上盖出水接口(23);上盖(22)的中心设置有上盖预留开口(21);上盖(22)的壳体和预留开口(21)的内壁形成循环水套(20);罐体(26)的上端侧壁上设置有罐体出水接口(19);罐体(26)的底端侧壁上设置有罐体进水接口(27);罐体(26)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隔热层(25);隔热层(25)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恒温区(24),热电偶的参考端(4)和热电阻(8)设置在恒温罐(5)的恒温区(24)内;在罐体(26)顶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罐体出水接口(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的系统还包括恒温循环水回水管(12)、恒温循环水给水管(13);所述的恒温罐(5)的罐体进水接口(27)通过恒温循环水给水管(13)与恒温循环水机(17)相连;罐体出水接口(19)与上盖进水接口(18)相连;上盖出水接口(23)通过恒温循环水回水管(12)与恒温循环水机(17)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恒温循环水从恒温循环水机(17)流出,依次经历恒温循环水机(17)的出水口、恒温循环水给水管(13)、罐体进水接口(27)、罐体出水接口(19)、上盖进水接口(18)、上盖出水接口(23)、恒温循环水回水管(12)、恒温循环水机(17)的进水口,又回到恒温循环水机(17)内部,形成闭合的循环水路(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恒温罐(5)为不锈钢或铜材质,外形为圆筒型或方形,恒温罐(5)内为圆筒型或方形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实时自动精确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恒温罐(5)内设置有恒温区(24)和隔热层(25);隔热层(25)为室温热导率不大于0.05W/(m·K)的低密度多孔材料,隔热层(25)的外壁与恒温罐(5)的内壁形状一致,间隙不大于5mm;恒温区(24)为隔热层(25)内的圆筒型或方型空腔,深度为60~120cm,水平截面面积为15~4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6718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