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61741.4 | 申请日: | 2016-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8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斌;吴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碧城(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12 | 分类号: | C09K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传热 蓄热 介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材料混合熔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及其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也是经济和社会向 前发展的保障。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过 去人类长期主要依赖的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量越来越大但是储存量却日 益减少,使得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势变得十分紧张。同时,在利用常规能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 的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环境和能源问题已 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主要问题。
太阳能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它最有可能跟风力发电、水力发电一 样产生能与化石燃料经济上相竞争的大量电能,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最有前途的发 电方式。因此,传热蓄热系统连接了吸收太阳能和转换太阳能为电能的环节,传热蓄热是太 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非常重要。其中,熔融盐作为传热蓄热介质由于其相对于导 热油和其他介质有很明显的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的重视。熔融盐是离子熔体。熔 融盐的最大特征是离子熔体,形成熔融盐的液体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碱金属卤化物形 成简单的离子熔体,而二价或者三价阳离子或复杂阴离子如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 酸根离子则容易形成复杂的络合离子。由于是离子熔体,因此熔融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其导电率比电解质溶液。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比热高、熔点低、热导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混 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氯化锂5-15份、氯化 钠30-50份、氯化钾20-40份、氯化钙10-30份、碳酸锌3-7份、碳酸镁3-7份、纳米金属氧化物 0.6-1.6份。
优选地,所述的纳米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锰、三氧化二铬、二氧化锆中一种或多种的 混合物。
更优选地,所述的纳米金属氧化物由氧化锰、三氧化二铬、二氧化锆混合而成,所 述氧化锰、三氧化二铬、二氧化锆的质量比为(1-3):(1-3):(1-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的制备方法,将氯化锂、氯化钠、氯化 钾、氯化钙、碳酸锌、碳酸镁放入马弗炉中加热至熔融状态,加入纳米金属氧化物,搅拌均 匀,冷却。
具体的,在本发明中:
氯化钾,CAS号:CAS号:7447-40-7。
氯化锂,CAS号:7447-41-8。
氯化钙,CAS号:22691-02-7。
氯化钠,CAS号:7647-14-5。
碳酸锌,CAS号:3486-35-9。
碳酸镁,CAS号:13717-00-5。
氧化锰,分子式:Mn2O3,CAS号:1317-34-6,粒径20-40nm。
三氧化二铬,CAS号:1308-38-9,粒径20-40nm。
二氧化锆,CAS号:1314-23-4,粒径20-40nm。
本发明一种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配制成本低、配制工艺简单。本发明的混合熔 盐热物性性能非常稳定,具有传热系数高、工作温度高、腐蚀性小、蒸汽压力低、环境友好、 安全性好等优点。本发明能有效增强系统蓄热能力和传热效率,降低太阳能热发电及工业 蓄热成本,应用范围广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 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 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 的技术实质对以下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变化,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称取各原料(重量份):氯化锂10份、氯化钠40份、氯化钾30份、氯化钙20份、碳酸锌 5份、碳酸镁5份、纳米金属氧化物0.9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碧城(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碧城(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617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