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51948.3 | 申请日: | 2016-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7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杨茂兴;韦红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韦斯华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02 | 分类号: | F16K11/02;F16K27/00;F16K27/1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谢自安 |
地址: | 52842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隔电墙 多功能 水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有阀芯座连通体和设在阀芯座连通体上且分别与阀芯座连通体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为圆管,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内设有多块将水管空腔分隔成轴向多次迂回的隔电水道的隔板。本发明出水管和进水管均为圆形,充分利用了圆管的360度空间,空间利用率非常高。另外隔电水道的沉积面至少一面为弧形面,相对于平直面的沉积面,其上的污垢更容易被水流冲走,因此不容易结污垢,水道不容易被堵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水阀,尤其是一种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热水器所装的混水阀多使用金属材质,属于导电体,一旦热水器或水管带电,无法避免传导给使用人体身上,造成触电事故,且金属用料成本高企不下,后期市场上也出现了绝缘材质的混水阀,如专利号为03224738.9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安全防电混水阀,该混水阀内的水道盒为类似回字形,该水道盒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回字形的水道盒结构空间利用率较低,如果想形成足够长度的隔电水道,则该回字形的水道盒体积势必会较大;第二是水道的沉积面为平直面,容易结污垢,而且因为身处混水阀的内部,不能拆卸清洗,因此水质容易受到污染,管道也因结水垢而堵塞。
本发明就是基于这种情况作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该混水阀的空间利用率高、体积小且不容易结污垢。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阀芯座连通体1和设在阀芯座连通体1上且分别与阀芯座连通体1连通的进水管2、出水管4,所述进水管2和出水管4为圆管,在所述进水管2和出水管4内设有多块将水管空腔分隔成轴向多次迂回的隔电水道的隔板3。
如上所述的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管2和出水管4内设有多块径向设置以将水管空腔分隔成多个子腔体的第一隔板301,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4的两端被密封且进一步将所述第一隔板301两端密封,在所述第一隔板301的端部交替设有连通多个所述子腔体以形成所述隔电水道的第一缺口,所述进水管2和出水管4靠近所述阀芯座连通体1的那端设有连通所述隔电水道、阀芯座连通体1的第一连通孔309。
如上所述的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管2出水管4内设有与水管同轴心设置以将水管空腔分隔成外层腔体和内层腔体的内管303,在水管内壁和内管303外壁之间径向设有多块将外层腔体分隔成多个子外腔体的第二隔板305,在所述内管303内部径向设有多块将内层腔体分隔成多个子内腔体的第三隔板307,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4的两端被密封且进一步将第二隔板305、第三隔板307的两端密封,在第二隔板305的端部交替设有连通多个所述子外腔体以形成外层隔电水道304的第二缺口302,在第三隔板307的端部交替设有连通多个所述子内腔体以形成内层隔电水道306的第三缺口308,在所述内管303侧壁上设有连通外层隔电水道304和内层隔电水道306的第四缺口311,所述进水管2和出水管4靠近所述阀芯座连通体1的那端设有连通内层隔电水道306、阀芯座连通体1的第二连通孔310。
如上所述的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4靠近所述阀芯座连通体1端和远离阀芯座连通体1端分别设有用于密封水管端部的内密封垫8、外密封垫9,所述第一连通孔309设在所述内密封垫8上。
如上所述的带隔电墙的多功能混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4靠近所述阀芯座连通体1端和远离阀芯座连通体1端分别设有用于密封水管端部的内密封垫8、外密封垫9,所述第二连通孔310设在内密封垫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韦斯华电器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韦斯华电器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19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