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稠油井复合吞吐提高单井产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50022.2 | 申请日: | 2016-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5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董勇;王艺兴;冯业镇;董亮亮;刘凤强;易凯;杨丽丽;王舒婉;王永宁;娄勇;郭苏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智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齐素立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稠油井 单井 单井吞吐 复合吞吐 现场试验 三次采油技术 工艺选择 试验油井 特点选择 有效期长 水流度 有效地 筛选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三次采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稠油井复合吞吐提高单井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试验油井筛选;单井吞吐工艺选择;现场试验。本发明针对稠油井的特点选择单井吞吐工艺,较好地降低油水流度比,因此,能有效地提高稠油井的单井产量,同时,该发明具有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和有效期长的特点。因此,本发明可广泛地应用于提高稠油井单井产量的现场试验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次采油的方法, 特别涉及一种稠油井复合吞吐提高单井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陆上稠油资源占石油总资源量的 20%以上,全国稠油资源量约为 198.7 亿吨,探明的稠油地质储量约为20.6亿吨。稠油油藏的原油产量达到了总原油产量的7%,稠油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原油开采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轻质油开采储量的减少,稠油开采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大。
稠油由于沥青胶质含量高,蜡质含量少,因而粘度高,流动困难,开采难度很大,目前,蒸汽吞吐技术是我国目前稠油开采的主要方法,全国约有 80%的稠油产量是靠蒸汽吞吐获得的。但是,蒸汽吞吐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生成蒸汽成本高,尤其在水资源短缺和水价昂贵的地区,水处理费用高;(2)由于注蒸汽,油井热损失、出砂、套管损坏等情况较严重, 影响到油井利用率和工艺措施的实施;(3)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近井地带含水上升,消耗掉大部分蒸汽热量,热能有效利用程度变差,导致蒸汽吞吐效果变差;(4)部分非热采完井的稠油井,无法进行注蒸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稠油井复合吞吐提高单井产量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稠油井的产量,且具有有效期长和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稠油井复合吞吐提高单井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试验油井筛选
油井筛选标准为油层温度<90℃、原油粘度<5000mPa.s、地层水矿化度
<50000mg/L,渗透率>100×10-3μm2和油层厚度大于2m。
2、单井吞吐工艺选择
油井单井吞吐分为两个轮次:
第一轮次分3个段塞从油井的油套环空中依次注入泡沫剂、降粘剂和地层水顶替液;地层水顶替液注完后关井5-10d;关井时间结束后,油井开井生产,第1个月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日产液量的1/3,第2个月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日产液量的2/3,从第3个月开始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日产液量。
其中,泡沫剂的注入量为每米油层厚度20-30m3,降粘剂注入量为每米油层厚度20-40m3,地层水顶替液的注入量为50-80m3。
所述的降粘剂为丙烯酸丁酯1-2wt%、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5-0.8wt%、甲酸甲酯0.3-0.5wt%;
第两轮次分3个段塞从油井的油套环空中依次注入微生物及其营养物、液态CO2、空气和地层水顶替液;地层水顶替液注完后关井15-30d;关井时间结束后,油井开井生产,第1个月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日产液量的1/4,第2个月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日产液量的1/2,第3个月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日产液量的3/4,从第4个月开始的日产液量为试验前的日产液量。
其中,微生物及其营养物的体积注入量V为:`
V=3.14R2HФβ
式中 : V—微生物和营养物注入体积总量,m3;
R—处理半径,m,取值范围油水井井距的1/15~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智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未经烟台智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00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磁热辐射煤层增透钻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定位导流式旁通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