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粒子感测装置、以及具有粒子感测装置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46629.3 | 申请日: | 2016-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5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何羽轩;吴怡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粒子 装置 以及 具有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粒子感测装置、以及具有粒子感测装置的电子设备。所述粒子感测装置利用来自光源的光束,来感测悬浮微粒。粒子感测装置包括:柱状阵列以及感光元件。柱状阵列位于光束的行进路径的下游侧。柱状阵列具有多个柱状物。相邻的两个柱状物之间具有空隙。感光元件对向于柱状阵列而设置、且位于光束的行进路径的下游侧;其中,光束的行进路径平行于每一柱状物的长度方向,且光束通过空隙而到达感光元件。本发明提供的粒子感测装置能够良好地对于悬浮微粒进行感测,且能够简单地被整合到各种电子设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粒子感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粒子感测装置、以及具有粒子感测装置的电子设备,可感测空气中的悬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逐渐重视生活环境中的空气品质。悬浮微粒2.5(Particulate Matter 2.5,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aerodynamic diameter)小于等于2.5微米(micrometer)的细颗粒物,而悬浮微粒10(Particulate Matter 10,PM 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s)。由于悬浮微粒的粒径很小,所以,悬浮微粒可以在大气中停留很久的时间且输送很远的距离。结果是,悬浮微粒会使得空气品质和能见度产生严重的恶化。
另外,悬浮微粒会吸附大量的有毒及有害物质。由于悬浮微粒的粒径非常小,所以,悬浮微粒容易经由人体的呼吸系统而进入到人体内。悬浮微粒10容易附着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及器官,而悬浮微粒2.5则是可以直接穿透肺泡,继而进入血管中且随着血液循环全身,而引起过敏、气喘、肺气肿、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及血液疾病等;也就是说,悬浮微粒对于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检测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已知有如图1所示的光学式粒子感测器。图1为已知的光学式粒子感测器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此光学式粒子感测器100具有:内壳体110、外壳体120、滤网130、光源140以及光电二极管150。
通过空气泵的运转,使外部的空气被抽吸到光学式粒子感测器100之内。如图1所示,空气160会在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的空间进行流动,并且带动大粒径的悬浮微粒PL与小粒径的悬浮微粒PM的传输。继而,藉由滤网130筛选出欲进行感测的小粒径的悬浮微粒PM,以进入内壳体110的内部进行检测。
图2是图1的光源与光电二极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光源140与光电二极管150是设置在内壳体110的内部,且光源140与光电二极管150为对向设置。
如图2所示,小粒径的悬浮微粒PM的传输路径会垂直通过光束142的行进路径,而产生许多的散射光束142a。最后到达光电二极管150的光束142a’的光强度会因光散射效应而减弱,因此,光电二极管150的光电流会随之降低,进而达成小粒径的悬浮微粒PM的感测作用。
随着人们对于悬浮微粒的重视程度大幅度地提高,对于环境中的悬浮微粒进行感测的必要性也随之提高。由于目前的悬浮微粒感测器仍有着携带不便、尺寸过大、难以进行整合的问题,所以,存在着:开发各种更便利的悬浮微粒感测器的强烈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粒子感测装置,具有低的功率消耗(power consumption),能够良好地对于悬浮微粒进行感测,且能整合到各种电子设备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粒子感测装置,而能够容易地对于环境中的悬浮微粒进行感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466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粒物可视化装置和便携式微粒物检测系统
- 下一篇:颗粒物浓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