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高效去除含磷废水中磷的希瓦氏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36259.5 | 申请日: | 2016-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4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周维芝;王艳茹;刘芳洁;赵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02F3/02;C12R1/01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去除 含磷废 水中 希瓦氏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效去除含磷废水中磷的希瓦氏菌及其应用,具体的,涉及一株能同时高效去除含盐废水中磷以及利用生活废水合成纳米材料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CF8‑6,该菌株于2016年3月2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保藏号为:CCTCC M 2016154。该菌株对于含盐废水中的磷去除效率,尤其是在10%及以下盐度的废水,10小时内磷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而且该菌株去除废水中磷的同时可以利用废水中原料在低饱和度条件下合成金属磷酸盐沉淀,不需要额外投加化学试剂,环境友好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磷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高效去除含磷废水中磷的希瓦氏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磷是组成生命体的一种重要元素,同时也是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然而淡水中过量的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质量与生态平衡。富营养化给我国的旅游业、工业、农业及水产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有效降低废水中磷浓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水污染问题。
通常废水中的磷多以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磷的形式存在,根据工作机理不同,废水中磷的去除方法主要有物化除磷法、生物除磷法和人工湿地法。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除磷效果较好的是化学沉淀法和生物除磷法。
化学沉淀法是利用金属阳离子与磷酸根结合生成不溶性的金属磷酸盐沉淀的过程,常用的沉淀剂是钙盐、铝盐和铁盐。此方法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沉淀剂费用较高导致处理成本较高,残留的金属离子浓度也较高,并且化学沉淀法不适用于低磷废水的处理。
与化学沉淀法相比,生物除磷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及环境友好等优点。传统的生物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生物除磷:一种是仅仅依靠微生物在其自身生长过程中需要磷,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很难去除掉更多的磷。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控制反应器中的反应条件使得微生物能够吸收过量的超过其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磷,并且以聚磷的形式储存在胞内,这需要聚磷菌的作用。依赖于聚磷菌作用的强化生物除磷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除磷方法,然而当处理高盐度废水,如海水冲厕废水时,高盐环境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即使废水被稀释到盐度为1%时处理也很困难,且相比较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而言,除磷菌对于盐度更加敏感,有文献报道当盐度从0%上升到0.4%时,盐度对氮的去除没有影响,而磷的去除率从85%下降到25%。因此传统的生物除磷方法在处理高盐废水时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生物污泥又具有驯化周期长、启动困难等缺陷。近年有研究发现微生物金属磷酸盐沉淀是废水中磷去除的一种新的有效途径。有文献报道污水处理厂污泥诱导的羟基磷酸钙沉淀对磷的去除占好氧颗粒污泥去除总磷的45%,但继续提高其除磷效果难度大,成本高。深海金属磷酸盐沉淀菌可以通过诱导金属磷酸盐沉淀的形成来提高除磷效果,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生成的羟基磷酸钙类材料生物有效性高。
因此,开发生长在深海等高盐环境下具有耐盐性能并且可以产生金属磷酸盐沉淀的除磷菌对于废水中磷的去除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株能同时高效去除含磷废水中磷以及利用生活废水合成钙磷沉淀(纳米材料)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CF8-6。
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株高效去除含磷废水中磷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sp.)CF8-6,该菌株于2016年3月2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保藏号为:CCTCC M 2016154。
该菌株分离自中国南海底泥,该菌株可在温度5-35℃,pH5.8-9.8,盐度0-12%、严格好氧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且具有较好的磷去除效果,菌体形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杆菌,有荚膜及鞭毛,菌株固体培养24小时菌落特征为圆形,乳白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6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规模化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 下一篇: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