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晶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35042.2 | 申请日: | 2016-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56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聂文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04 | 分类号: | B22D11/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陆华君 |
地址: | 215625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方坯连铸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生产优质倒角坯的结 晶器铜管。
背景技术
在方形或矩形坯连铸生产过程中,坯料出结晶器后需要加速冷却以确保 在高拉速下稳定生产,加速冷却的模式有喷水冷却或气雾冷却,由于坯料角 部距离心部最远,且受到相交两个面的重叠冷却,角部温度最低,在弯曲矫 直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角部裂纹,冶金工作者虽在冷却均匀性方面进行了大量 研究和改进工作,但还不能完全避免角部温度低,角部裂纹时有发生,尤其 是需要加大冷却以减轻高碳钢心部偏析时,坯料角部裂纹更容易发生。
近年来发展的铸坯倒角技术,对于防治铸坯角部裂纹有良好的效果,如 已经在板坯上大量应用的大倒角结晶器铜板,已很好地解决了低合金钢板坯 的角部横裂。但在采用结晶器铜管生产的方坯、矩形坯上,倒角技术仍未突 破。
发明专利CN202715798U公布了一种生产八角形连铸坯的结晶器铜管, 可以较好地防止方矩形坯的角部裂纹,但由于其倒角方式过度靠近心部,在 高拉速下铸坯出结晶器时倒角角部坯壳薄,容易出现漏钢或纵裂纹,制约了 其在高拉速下方矩形坯高效生产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晶器,它可以有效解决铸坯角部裂纹的发 生,且能够实现高拉速下方形和矩形连铸坯的高效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晶器,其相邻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过渡 有倒角,该倒角包括至少两条相连的倒角边,相邻的所述倒角边之间夹角为 钝角。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所述第一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相邻两条所述倒角边之间圆弧过渡,
和/或
第一侧壁与其相邻的倒角边之间圆弧过渡,
和/或
第二侧壁与其相邻的倒角边之间圆弧过渡。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所述结晶器内壁从上口到下口连续光滑过 渡。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所述第一侧壁的宽度为100~800mm,所述 第二侧壁的宽度为100~800mm,所述倒角边的宽度为1~299mm,所述第一侧 壁和第二侧壁的厚度为10~40mm。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结晶器的锥度为0.4%~10.0%。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所述倒角边自上口至下口的厚度相同。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的表面为弧面 或平面。
优选的,在上述的结晶器中,所述结晶器的内壁镀层有铬、镍或钴合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新型对方形或矩形坯的四个角进行了倒角,其可以有效提高铸坯加速 冷却过程中角部温度,减少角部裂纹;同时,与传统的八角型铜管相比,其 角部相对靠外,铸坯倒角部位在结晶器内坯壳形成较厚,铸坯出结晶器铜管 时不容易漏钢和产生纵裂,可以实现高拉速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结晶器的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结晶器的截面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中结晶器的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4中结晶器的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α角顶端圆弧过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晶器,其相邻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过渡有倒角,该倒角包括至 少两条相连的倒角边,相邻的倒角边之间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垂直于第二侧壁。优选的,结晶器铜管与钢水接触 的四个侧壁在不倒角之前为正方形或矩形。需要注意的是,本案并不限定侧 壁的数量。
进一步地,相邻两条倒角边之间圆弧过渡,
和/或
第一侧壁与其相邻的倒角边之间圆弧过渡,
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50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