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219749.4 | 申请日: | 2016-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7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延 |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15 |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杜鹃花 |
| 地址: | 271400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冲击 能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梁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
背景技术
车架是汽车中最重要的承载部件,而车架纵梁又是其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所以纵梁在汽车上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汽车的边架式车架、中梁式车架等均含有纵梁。纵梁通常用低合金钢板冲压而成。
纵梁除了作为汽车车身的承载部件外,也是传递吸收碰撞冲击力的关键配件。在汽车受到撞击时,纵梁发生形变,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分担部分冲击力,可降低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但是,现有的纵梁结构由于强度或形变量或撞击力传递等局限性,所能吸收的撞击能量少,在汽车受到撞击时对人体的保护性能低。
2014年6月11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3847664A的中国专利,提出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以及位于前防撞梁本体左、右两端的前防撞梁左安装板、前防撞梁右安装板,且前防撞梁本体、前防撞梁左安装板、前防撞梁右安装板为分体式结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前防撞梁本体、前防撞梁左安装板和前防撞梁右安装板均采用高强度钢板冷冲压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撞梁本体上缺乏一定形变量,在受到撞击力时吸收能量少,且该防撞梁本体上能量的传递性差,不能及时将前方受到的撞击力传递到后部,进而相对的蓄能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来解决如何提高汽车车梁对撞击能量存储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包括沿汽车车身前后延伸的纵梁,纵梁为主要由间隔排布的缓冲梁和连接梁组成为一体的螺旋式车梁,缓冲梁包括上行梁、下行梁和形变梁,连接梁和形变梁的横截面均呈圆弧形,形变梁的一端连接上行梁的尾端,形变梁的另一端连接下行梁的首端,且下行梁的厚度为上行梁厚度的1.2~2倍,上述上行梁、下行梁和形变梁组成弯折的缓冲梁;
每个连接梁的首端连接一个缓冲梁的下行梁,同时所述连接梁的尾端连接另一个缓冲梁的上行梁,且位于连接梁尾端的上行梁的厚度为位于连接梁首端的下行梁的厚度的1.2~2倍。
连接梁和形变梁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每个缓冲梁中下行梁的宽度为上行梁宽度的1.2~2倍,位于连接梁尾端的上行梁的宽度为位于连接梁首端的下行梁的宽度的1.2~2倍。
缓冲梁包括缓冲梁Ⅰ和缓冲梁Ⅱ,缓冲梁Ⅰ中下行梁的尾端与连接梁的首端连接,连接梁的尾端与缓冲梁Ⅱ中上行梁的首端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纵梁中的上行梁和下行梁通过形变梁连接,且下行梁的厚度厚于上行梁的厚度、下行梁的宽度和大于上行梁的宽度,在汽车受到撞击时,每个缓冲梁中的上行梁和下行梁均可承载撞击力,并且该纵梁的抵抗变形的能力由前向后逐渐增加,使得撞击力和撞击能量首先由纵梁前端吸收,逐渐向后部蔓延,进而可最大程度地吸收撞击能量,保护了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2、本发明中上行梁与下行梁之间通过形变梁连接,缓冲梁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形变梁和连通梁的横截面均呈圆弧形,在汽车受到撞击时,上述形变梁和连接梁均可发生形变,可用于储存大量撞击能量,进而分担了撞击力,减少了对驾驶员的损害;
3、本发明中圆弧形的形变梁和连通梁都通过增宽和增厚得到加强,使得形变梁和连通梁与其它部分同步变形,进而增加了蓄能量;
4、本发明中圆弧形的形变梁和连通梁上均设置有加强筋,增加了形变梁和连接梁的强度,进而增加了形变梁和连接梁的蓄能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1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2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3一种吸收冲击能量的车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行梁,2、缓冲梁Ⅰ,3、下行梁,4、连接梁,5、缓冲梁Ⅱ,6、形变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反相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是指参考附图1所示的前、后、左、右,“内、外”是指对部件本身的轮廓的的内外。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延,未经张洪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97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