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支架的辅助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19608.2 | 申请日: | 2016-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6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刚;朱正球;张振东;刘霞;常圣;许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鲍文娟;金凯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后驱动电机 电机支架 驱动电机 后卡板 前驱动 横梁 辅助工装 后定位板 前定位板 前卡板 上表面 长度方向垂直 配合 定位支架板 车身框架 高度位置 前后位置 人工定位 生产效率 支架后部 固定管 轻便 托起 省力 管制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支架的辅助工装。包括矩形管制成的横梁,所述横梁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垂直设有前卡板、后卡板以及前定位板、后定位板,所述横梁的上表面在靠近后卡板的一端设有与车身框架相配合的前后定位支架板。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前卡板、后卡板与驱动电机支架后部固定管的配合限定了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高度位置,通过前定位板、后定位板与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配合限定了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前后位置,解决了人工定位需要托起笨重支架然后才能定位的难题,工人操作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支架的辅助工装。
背景技术
客车驱动电机支架分为左前支架、右前支架、左后支架与右后支架,焊接时需保证左前支架与左后支架的上平面在同一平面内,也就是左前支架的高度低于左后支架,右前支架与右后支架的上平面也在同一平面内,这对驱动电机支架的安装定位精度要求非常高。目前,客车焊装车间在焊接驱动电机支架时,一般是操作人员靠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现场测量定位,存在定位难度大、精度低的缺点,导致后续总装时驱动电机安装经常返工;同时,驱电机支架特别笨重,靠人工托起支架定位特别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也严重地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支架的辅助工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矩形管制成的横梁,所述横梁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垂直设有前卡板、后卡板以及前定位板、后定位板,所述的前卡板及后卡板用来限定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高度位置,所述的前定位板及后定位板用来限定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前后位置,所述横梁的上表面在靠近后卡板的一端设有与车身框架相配合的前后定位支架板,所述的前定位板与前卡板相邻设置,且前定位板垂直于前卡板;所述的后定位板与后卡板相邻设置,且后定位板垂直于后卡板,所述的前定位板与后定位板处于相同铅垂面内,且前卡板的高度高于后卡板,所述的前卡板与后卡板均为倒置的凸形板,凸形板凸出部的长度与横梁的宽度相吻合,前卡板凸出部的高度大于后卡板凸出部的高度,所述的前后定位支架板平行于横梁设置,前后定位支架板的一端与横梁相固定,前后定位支架板的另一端悬伸于横梁外,该悬伸端与车身框架相配合定位。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前卡板、后卡板与驱动电机支架后部固定管的配合限定了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高度位置,通过前定位板、后定位板与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配合限定了前驱动电机支架及后驱动电机支架的前后位置,解决了人工定位需要托起笨重支架然后才能定位的难题,工人操作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支架的辅助工装,包括矩形管制成的横梁1,横梁1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垂直设有前卡板2、后卡板3以及前定位板4、后定位板5,前卡板2及后卡板3用来限定前驱动电机支架10及后驱动电机支架20的高度位置,前定位板4及后定位板5用来限定前驱动电机支架10及后驱动电机支架20的前后位置,横梁1的上表面在靠近后卡板3的一端设有与车身框架30相配合的前后定位支架板6。
优选的,前卡板2、后卡板3以及前定位板4、后定位板5由厚实钢板制成,强度得到保证,可确保工装不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96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